2011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邀请部分青年代表到中南海座谈,期间温总理特地讲到青年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已经是总理近年来在重大场合第四次讲到道德问题。今年早些时候,总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特别谈到了房地产商的道德问题。温家宝总理说:“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2008年9月温家宝在纽约出席欢迎午宴时,被问及中国的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他当时表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从道德的血液的呼吁到道德的严重滑坡的判断再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谆谆告诫,温总理对社会道德现状可以说是忧心忡忡。
现阶段社会上确实出现了社会性道德困境,全社会道德实践状况不尽如人意,道德价值多元无序,道德底线肆意突破,社会道德责任无法分担。今天的房地产商、企业家和有毒食品的制造者们也是昔日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也曾学过思想品德课,为何他们的所学与所为之间差距巨大?而今天的学生中必定有明日的企业家、明日的房地厂商、明日的食品制造商,如何让他们走上社会后,不致于像今天某些人一样“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尽管说社会性道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工程,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理应承担起自己的重任。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学校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该作哪些反思,应该如何去应对?本文试从道德教育取向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做些建设性思考。
毫无疑问,良好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会促进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社会道德的良好状况有益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对方的负面影响因素。对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来说,怎样把一个能够践行道德的人交给社会,而不是把一个道德分裂、言行不一、见利忘义的人交给社会?而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品德教育、行为规则教育,忽视了内在的德性的教育。“道德规则只有在拥有德性或道德品格的人的行为中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一个自觉追求德性的人,才有能力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信守准则、实践自己的道德价值。”金生鋐先生在《德性与教化》中的分析独到深刻,对于增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德性能够在困惑和迷乱中清醒地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目的,自己信守的道德准则是什么。……相比于普遍的道德准则,人的德性是更为基本的个人道德实践所追求的道德信念和所实现的品质收获。”(金生鋐《德性与教化》31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从这个意义上看,德育首先是应该是德性教育。培养德性比道德教化更重要更有效。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则的说教之所以容易失效,是因为那是外在于人的知识,而不是内在的善,“善是内在于精神的,不是外部赋予人的精神的”。德性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是弱化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无法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种稳定的品质,德性不是先天的禀赋,而是依赖于德性教育,德性教育指向灵魂。普罗泰戈尔说:“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考察社会上那些道德分裂的现象和学生身上存在的道德实践失误的案例会发现,他们无非是因迷乱而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和因利益而做了明知不该做的事情,总之是道德准则在灵魂深处没有扎下根,更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一旦邪恶的毒草生长便不战而败。脱离主体生命的德育是修外不修内的半截子的教育,难以形成稳定的品格。
如何让德性在灵魂深处生长?在新的社会境遇和道德状况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作出自己积极主动有效地应对。从德育方法上,改变过去的以灌输和认知为主的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实践、德育体验;从德育取向上,要从以外部的原则、规则教育为主转变为内外兼修,运用唤醒、提醒、引导、激发等德育策略,让青少年学生在回归自我、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从德育内容上,既要吸纳中华民族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德育内容,又要看到人类具有普世价值的德育内容,要有打破时空限制的宽阔胸怀和眼光,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建设成果;中学德育除了理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教育等等以外,还要注重精神的教育、心灵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还要教育学生学会修持、修炼、恪守。为此,学校思想品德育要适当增加、加强以下的教育内容。
敬畏。现代社会,人们敬畏的事物似乎越来越少。但是,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敬畏之心的重要性。文化部长蔡武说,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最近也强调,“要坚持法制,敬畏法律;要搞清事实,在办案过程中慎之又慎,对历史高度负责”。丧失敬畏,人心就会迷狂,文化就会迷失方向,社会就会出现超越底线的乱象。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自然的伟力,敬畏传统的价值,敬畏律法的庄严。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作为一种文明的尺度,敬畏既是内心对崇信对象的虔诚态度,也是行为制约机制。懂得敬畏的人,会懂得恐惧,恐惧使人产生卑怯,卑怯使人知道停止,《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存敬畏,就会恪守道德底线,温总理所举的近年来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的深层原因都可以说是一些人心无敬畏,丧尽天良。学校要在学生心中播下敬畏的种子,让他们“知止不殆”。
信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这一点似乎做得较好,如增添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生涯指导等),而且还要有些更基本的超乎时代、职业、年龄的关乎生命的东西即道德信仰。尤其在青少年时期,需要这样的教育引领和环境氛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关于政治理想的内容比较具体丰富深刻,关于道德理想、生命操守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基督教世界都在读《圣经》,伊斯兰世界都在读《古兰经》,作为历史同样悠久且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更有条件和理由让后代继承恪守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身份,是可以并且应该成为中华一份子的道德、文化的信仰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把千百年来来凝聚人心的那些基本人生信条作为重要的内容,传给下一代。如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道法自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为学生打下生命的底色,在学生头脑中安装“最高级的软件”,形成一套价值系统,为人生指明方向。
审察。高尚与低劣的道德修养,种种美德与恶德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道德主体的参与。社会上和校园中的种种道德悲剧现象都有一个主体发动、实施的意念过程,很多人不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后果,在这个关节点上失去了道德主体的审察。如果从小受到道德审察方面的教育,学会自我辨别邪与正、真与伪、偏与圆,那么行为上就会有取舍,有节制,从而能够正确圆满地处理事情,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学会审察自己的意识,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把控自己,对欲望有所控制,对名利的追求有所节制,总而言之,具有道德理性。
要改变目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分离性的德育、强制性的德育、理想化的德育、说教式的德育、控制型的德育、无趣味的德育、封闭化的德育、不道德的德育”(沈建明,2004)等等现状,广大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要紧密联系、及时跟进当今社会道德状况,增加必要的德育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德育方法,让青少年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陈敏,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