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901

[ 张富玉 文选 ]   

寒风中的孤独与渴望

◇ 张富玉

   《寒风吹彻》这篇散文写作者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地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的故事。作者回忆了“我”“路人”“姑妈”“母亲”,所回忆的事情都和“寒风”“寒冷”有关。漫长的冬天、漫长的等待,寒冷的冬天里,很多悲剧都可能发生。“我”14岁那年,独自一人到沙漠中去砍柴,脚被冻坏了;一个老人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被冻死在街头;姑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冻死了。乍读这篇散文,我们会认为,这些悲剧都因为寒风造成。若寒风不那么冷,“我”的脚就不会坏掉;若寒风不那么冷,姑妈和老人就不会被冻死,母亲也不会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可细细品读,作者向我们传达的好像并不仅仅是这些。
   “我”以前也是怀着莫名的兴奋盼望和欣赏着每一场大雪的,但直到14岁“我”对寒冷有了新的认识。“我”14岁那年独自一人到沙漠中去砍柴,“寒风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但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同:“那夜一野的寒风只吹着我一个人。”而“我”花了一天半,付出冻伤一条腿的代价拉着半车柴火回到家时,“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口气中带着责备,没有一点点的关心。这种刻骨铭心的“寒冷”的记忆,一方面缘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巨大的生存压力致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缺少关爱,才使人内心变得莫名的孤独。
   文中写姑妈的文字也让我们非常寒心。姑妈孤苦伶仃,很需要亲人的关怀和情感的慰藉,她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她想姑嫂两人一起晒晒太阳,拉拉家常。而“母亲”的反应是“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其实母亲当时也很无奈,因为她也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要照顾。
   小说家斯诺曾说:“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处境都是悲剧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有时我们通过爱情或感情或创造性要素来逃避孤独,但生命的喜悦只是我们给自己造成的聚光点,道路的边缘依旧漆黑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将孤零零死去。”对于姑妈来说,在她人生冬季到来的时候,她既遭受了寒风的吹彻,同时灵魂也遭受了孤独的销噬,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与“我”母亲拉家常,姑妈是想通过感情的要素来驱逐或逃避内心的孤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姑妈都走到了生命的冬天。
   然而,姑妈还是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之前她盼望的“春天”一直没有光顾她低矮的土屋和寒冷的心田。“我”和“我”的家人被冬天的雪、冬天的寒风冷了心境,生活的奔波,让我们忘却了河对岸的亲人,感受不到她的关切与渴望。直到姑妈在寒冷的冬天离去,才使人思忖起姑妈曾经的话语。
   对春天的渴望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寄托,如果这期盼得以实现,如果这寄托能得到适时的慰藉,也许姑妈能挺过生命的冬天。可惜的是姑妈没能享受到这生命的温情。
   看来,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一点温情,多一点关心。纵然自然的磨难难以回避,但亲情、友情的关心却能让人走出自己的阴霾,让人的内心多一份坚定,多一个明媚的春天。

寒风中的孤独与渴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