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900

[ 孙侠 文选 ]   

连线2011年高考图文转换题

◇ 孙侠

   图文转换即将图画、图表等材料转换为文字表述。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图画、图表等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并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辨别或挖掘出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一、 常见的题型
   常见的题型有如下几种:
   1. 揭示漫画寓意或给漫画拟标题。
   2. 为图片写一句或几句话。(对联、宣传标语、建议等)
   3. 揭示图表的走势或反映出来的情况变化。
  
   二、 答题步骤
   1. 解读图文转换题的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2. 理解读图(表)信息——整体把握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说,对图表信息文字转换的考查实际上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说明性文体的掌握程度;二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转换、表述能力。因此,遇上此类试题时,首先应对考题进行整体阅读,从题干要求、图表内容到表述要求等进行全面阅读,不放过任何细节信息,尤其是图表下面的“注”,从而对试题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并力争从中抽象出规律来。
   3. 实现信息的有效化——筛选、概括
   考生对试题中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读的有效化,即根据试题的特定要求完成对信息的有效性筛选。这种筛选实际上就是信息的集中和重点的突出,这对一些信息较多、内容较复杂的图表尤为重要。只有做好这一步骤,才能排除干扰,把握重点,正确概括。
   4. 正确传递有效信息——整合、表述
   这是答题的最后一个步骤,但也十分重要。
  
   三、 连线2011年高考
   例1 (2011年天津卷)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7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盛会的吉祥物“津津”。
   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
   参考答案: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例2 (2011年湖北卷)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 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
   (1)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表题要仔细观察每一项数据,注意两个图表的相同和不同的数据,思考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作答。注意每一个图表都要概括出规律,然后得出总体答案。
   参考答案:(1) 公路运量剧减,铁路大幅上升
  (2) 铁路速度提高,且经济,安全,省时
   例3 (2011年江西卷)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1. 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 不少于200字。
   解析:今年恰逢鲁迅去世70周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虽然鲁迅去世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对我们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思想与精神,应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作品(如必修一《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三《祝福》,必修四《拿来主义》,《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研读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学们普遍的反应是鲁迅作品不容易读懂,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距离今天的时代较远,同学们对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要扭转这种现状,让同学们能够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一定要注重体验感悟,以境生情,这样才能情真意切,使“大情大爱”的鲁迅形象立体丰满地矗立在同学们的心中。
   答题时同学们可以参考人教版课文《一面》。该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连线2011年高考图文转换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