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1期 ID: 139308

  

“家庭煮夫”的前世今生

◇ 刘楚群 陈波

  随着电视连续剧《婚姻保卫战》的热播,“家庭煮夫”在一夜之间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网络报刊上的热词。仅一个月的时间百度网上就出现了26万多篇相关文句。举例如下:
  (1)电视剧《婚姻保卫战》的热播让黄磊扮演的许小宁成为受热捧的新好男人,与此同时,以许小宁为代表的“家庭煮夫”也随之成为流行群体——好男儿不必志在四方,他们甘愿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伺候老婆,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一个全职“煮夫”。(《华商报》2010年8月24日)
  (2)在《奋斗》中大谈恋爱的佟大为、马伊琍再度合作。黄磊变身家庭煮夫。大女人袁莉更上演全武行,常常追打黄磊。(《京华时报》2010年8月17日)
  所谓“家庭煮夫”,一般指专职在家照顾家庭的男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工作,在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教育孩子,还要伺候好老婆。
  “家庭煮夫”尽管是随着《婚姻保卫战》的热播才开始流行的,但其实早在2006年6月的《健康时报》中就出现过:
  (3)面食真正在我的生活圈子里引起高度重视,是因为技高一筹被推选为“家庭煮夫”之后……(《健康时报》2006年6月12日)
  “家庭煮夫”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认为它是由“家庭主夫”通过同音近义联想推演而来的,而“家庭主夫”则是由“家庭主妇”以仿词的方式类推出来的。“家庭主妇”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很普通的成员,根据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妇女主要的责任就是相夫教子做家务,可以说是“主持家庭内政”,所以是“家庭主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慢慢地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走进了职场,而且有一部分女性还在职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这些成功女性的丈夫在职场上混得并不如意,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主持家庭内政“,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家庭主夫”。“家庭主夫”早就出现了。如:
  (4)台湾当局……明确规定夫妻在家庭生活费用之外,得协议一定数额的金钱供“家庭主夫”或“家庭主妇”自由处分。(《江南时报》2002年5月18日)
  (5)1998年7月,48岁的弗兰克提前退休,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家庭主夫”,全力支持卡莉的事业。(《市场报》2001年11月10日)
  很明显“家庭煮夫”和“家庭主夫“意义一样,但“煮夫”更能吸引眼球,能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主妇”而仿造出的“主夫”尽管刚开始有点新鲜感,但时至今日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难以引起网络时代富有创见的观众的美学共鸣:而“煮夫”则能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新鲜的刺激,符合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原则,即陌生的语言更能吸引注意力,更能产生审美愉悦。另一方面,“煮夫”更符合汉民族喜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看到“煮”字,人们脑海中很自然地就浮现出一幅“锅碗瓢盆”厨房七彩图,在传统的观念里,此图中的人物本来应该是女性,而现在居然变成了男性,所以“煮夫”很自然地能获得更加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尽管“煮夫”的实际责任不仅仅在厨房,但这并不影响其幽默的表达效果。
  “家庭煮夫”一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流行开来,除了词语本身的特殊表达效果之外,也缘于现代人价值观念的变化:无论谁“主内”或“主外”都没有什么关系,夫妻双方都是为了共同的家。有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开展的调查显示,28岁到32岁的男性白领中,分别有22%、73%、34%、32%的人愿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当“煮夫”。“家庭煮夫”越来越成为被男人们认可的身份。(《南目晚报》2010年9月2日)随着职场性别歧视的彻底消除,估计“家庭煮夫”将会越来越多,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家庭煮夫”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