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四川省初中作文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成长。我理解,这里的成长,不仅仅是学生观察力、感受力、分析力、表达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很好的议题,很好的作文教学理念。
会上观摩了五节初中作文课,其中一节是作文讲评,其他四节是片段写作练习。四节片段写作练习课中,两节侧重于观察力的培养,两节侧重于感受力的培养。四节课的执教者均是青年教师,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看,四节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从会议主题看,应当说均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作文讲评课中的一个细节,执教者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
从讲评课的内容看,上次写作的是一篇话题作文,主题是“描写感动”。讲评课设计了七个环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忠言逆耳、老师试笔、窗外风云。李镇西是一名特级教师,其课堂掌控能力自不必说,有一个细节让人回味良久。
“佳作亮相”环节展示了。个女生的作文《甜甜的笑,震动了心》,老师用PPT将作文展示出来,同时让小作者上台朗读。作文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到书城买书,遇见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希望自己能买一份报。作者以为是周末出来社会实践的小学生,所以说“我不买”。却听见这小姑娘喃喃地说“奶奶的病怎么办呢”,才知道小姑娘卖报挣钱,是为了给奶奶看病。感动之下,灵机一动改了口:“我不买一份报,要买两份,一份妈妈看的娱乐报,一份爸爸看的体育报。”卖报的小姑娘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
小作者朗读到这个情节时,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佳作怎么有编造之感呢?”
全文朗读完后,李老师将小作者带到前台,面向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名听课教师介绍:刚看到这篇作文时,他也认为有编造之嫌,把作者叫到了办公室,女孩在讲述她亲历的这件事时,流下了眼泪。李老师意识到误会孩子了,应该信任孩子。所以才有了这篇展示的佳作。紧接着李老师让小作者向同学及听课老师介绍写作过程,并向女孩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而不是其他题材?这篇文章写得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最遗憾的地方是什么?女孩子一一作了回答,其间再次流下眼泪。李老师在点评过程中强调了六个字“作文就是做人”。
说实话,直至现在我依然对这篇作文情节的真实性存疑。我们的学生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编造故事的现象由来已久。我们强调真情实感,强调说真话写真情,但学生作文中总是有虚构的故事、虚构的情节。说得好听点是虚构,说得不好听就是编造。前不久《南方周末》也专版探讨了“会说谎的作文”这一话题。参与讨论者对此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上升到导致学生人格变异的高度。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为何学生要编造或者说虚构?其二,中小学生作文一定不允许虚构吗?其三,当学生作文出现编造或虚构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第一个问题其实众所周知,学生生活阅历浅,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日常生活单调,阅读视野狭窄,我们作文又常常一厢情愿地要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命题或话题超出学生的生活视阈与认知水平。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不足以支撑起写作需求,于是开始编造开始虚构。
编造作文情节其实就是一种虚构,只不过水平有高低之分,技巧有高超拙劣之别罢了。在我看来,中小学学生作文合理虚构,应当是允许的。尽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近几年“非虚构创作”已成为一种新潮,极大地拓宽了文学作品的范畴,但“虚构性”依然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之所以对学生作文虚构诟病不断,与中小学作文教学文体定位不清,文学教育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被歧视或被误读有很大关系。中高考作文不限文体以来,略略抒情略略叙事略略议论的“几不像”文体,成了老师学生钟情的作文形式。叙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默契地成为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准。遗憾的是,这种评价在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之间画上了等号,而虚构的故事并非不能抒发真情实感。此外,中小学生作文中一直没有明确文学写作要求。即便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仅仅是在以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标的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中,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有“尝试创作”的目标要求。文学教育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一直被边缘化,虚构自然不被允许。而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一样,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有其他文体,甚至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就像我们给幼儿时期的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皇帝的新装》、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里更想说的是第三个问题,这节课中李镇西老师处理得很好。在这里,作文情节的“真”与“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件事,让学生受到教育,真正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李老师的方法是选择“信任”。在我看来,这篇作文讲述的故事十有八九是虚构或者说是编造的,但从学生两次讲述中流下的泪水,我们可以感觉到,小作者的情是真的。透过学生虚构的这个有着浓浓暖意的情节,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说谎的孩子,而是一颗向善的心。面对这样的一份真情、这样的一份善良,是选择信任、肯定还是选择怀疑、批评?李镇西老师的选择在情理之中。在这里,这个有意或无意的细节已经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文教学环节,而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的教育事件。李镇西老师课堂上多次强调“真”、强调“作文就是做人”,应该是有特定所指的,即便小作者讲述的故事是虚构的,相信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她也会被打动,会被“作文就是做人”的道理深深地触动。其实,当我们对人为的标准做一个调整,允许特定文体写作时合理虚构,并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艺术虚构时,一切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我们现在一味强调学生写作时讲真事说真话,一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表达被认为是所谓的真话实话,崇高、优美、伟大、理想、浪漫被逐渐消解,
“思想向上”的标准开始遭到质疑。价值日趋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当引导孩子追求什么?当学生作文显现出对善和美的向往,显现出善的真情时,哪怕故事是虚构的,我想,我会和李老师一样,选择信任选择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