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1期 ID: 139304

  

也谈“蹀躞”

◇ 董林海 胡立业

  某中学語文教材选录了臧克家的诗《当炉女》,诗中有“蹀躞”一词,教材注释中存在“小步走路”“往来徘徊”两个义项,有—种观点认为,“往来徘徊”的义项不妥,应该只保留“小步走路”。而笔者认为,教材中把“蹀躞”注释为“往来徘徊”实为不妥,即便是“小步走路”的义项,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也有较大出入。
  为便于结合文章分析词义,将《当炉女》原文抄录如下: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喉咙里。痰呼呼地响,/应和着手里的风箱,/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白绒绳拖在散乱的发上,/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小儿在地上打转,哭得发了狂,/她眼盯住他,手却不停放,/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这首诗写于1932年8月,当时,白话文在中国已经占据主要地位。据史料记载,192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地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語体文,4月又明令全国其他各科教科书改用語体文。虽然其时白话在中国已是官方规范的书面語言,但是当时的作家在写作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用白话无法确切表达思想的情况,要么仍然借用文言,要么用方言来表达。当然,当时的文章有些后来成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其中的部分方言在建国后已是全国通用,例如鲁迅笔下的“孱买’“瘪三”等词。
  即使当代的作家,也存在用普通话规范語言无法表情达意的状况,所以有时也要使用方言词。臧克家的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他18岁之前—直生活在诸城臧家庄农村中,从,_、浸润在家乡方言环境中,其诗作中采用一些方言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考证了他同一时期的作品,与《当炉女》同收入《烙印》诗集的《老哥哥》《老头儿》《渔翁》等,都使用了不少方言词,继《烙印》之后出版的诗集《罪恶的黑手》《运河》中也使用了很多方言词,佐证了《当炉女》使用方言的可能。
  笔者与臧老同为潍坊老乡,因此考证其诗中的語言,就有了近水楼台的方便。笔者询问了先生老家的几位同学,咨询了诸城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并查阅了《潍坊市志》《诸城志》等资料,归纳了诸城所属的胶辽官话青州片胶莲小片語言区“蹀躞”的几个义项:
  1.举止夸张出格,类于“咋呼”。
  2.炫耀、显摆、招摇,类于“烧包”“得瑟”。
  3.丢人现眼,类于“现世”“出丑”。
  4.轻浮不庄重,类于“轻佻”。
  5.走路不稳、行走不正或行进艰难貌,类于“踉跄…‘蹒跚”。
  6.上下震荡、不平稳,类于“颠簸”。
  7.容器内的液体因晃动冲击而溅起,类于“晃荡”。
  8.颤动。
  9.心中不安,类于“忐忑”。
  以上方言义项搜集不甚全面,因所作的解释不能很好地表达方言中微妙涵义的全部,故在后面附上了类于“某词”,以求更全面地表达,并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体会。
  结合《当炉女》下片中大儿给母亲帮忙的描写“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笔者认为句中的“蹀躞”解释为“走路不稳”比较合适。因为大儿去年还坐在母亲的腿上,今年虽然能够帮忙,但实在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可由全诗最后一句“什么都由我承当”印证。大儿的帮忙起不了多大作用是由“蹀躞”这个词所描绘出的动作细节来体现的,我们由此可以生发出此种意象:大儿手捧水瓢,走路不稳,造成了水瓢中的水晃动溅出,活画出一副非常吃力的情形。母亲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儿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家庭分忧,又看到小儿子还在不懂事地淘气,所以“果敢咬住牙根”,进发出了“什么都由我承当”的坚强呐喊。但是以上解释,还不能够充分表达出“蹀躞”在方言中所包含的微妙之处,真的是只可由方言区的人意会而不能全部体现在言传中。结合《当炉女》的語境,诸城方言中的“蹀躞”所表达的倾向是浑身的动作而非单纯的“小步走路”,如果在诗文中不用“蹀躞”而改用其他词語,则不能生动描绘出大儿的姿态,文字也就大异其趣了,这恐怕是作者使用“蹀躞”一词的根本原因。
  如果将“蹀躞”解释为“小涉走路”,则“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全句的意思可以疏通为“大儿手里捧着水瓢小步走路帮忙”,这样就不能活画出大儿帮忙时非常吃力、手脚动作不够利索的情形。
  《金瓶梅词话》中使用了大量方言词,这已是学术定见。第一回中:“虽然有这丫头迎儿,奴家见他拿东拿西,蹀里蹀斜,也不靠他。”这里的“蹀里蹀斜”在《汉語大词典》中解释为“行步不正貌”,笔者推测“蹀斜”应与“蹀躞”相通,当然这还有待于考证,但有一个事实就是诸城人在说“蹀躞”的时候,“躞”有的为类于“斜”的阳平声调,有的则为去声。
  诸城古为春秋时设立的诸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诸城方言中有不少言词沿袭古語,看来“蹀躞”一词不仅沿袭了古汉語的音和形,而且其词义在人民群众的应用中蘖生得非常丰富,查阅《汉語大词典》,发现其中的“蹀躞”义项与诸城方言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有上面所列的4、8、9项等,而其他义项未收录。因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語言内涵会发生变化,所以笔者叉请教了臧家庄几位8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证实从儿时起“蹀躞”就有“走路不稳”的意思,直到现在仍然沿用,也证实了臧克家在1932年创作《当炉女》时“蹀躞”就存在“走路不稳”的义项。笔者花费精力考证“蹀躞”,只为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前辈的诗作给出贴切的解释,也便于人们在使用“蹀躞?一词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内涵,从而避免误解、误用。
  因此,建议上述中学語文课本将《当炉女》中的“蹀躞”注释为:“(方言)走路不稳。”
  再有,笔者考察,了山东省其他地市以及其他几省,许多地方都有“蹀躞”,且都有“走路不稳”的意义,建议将其收入工具书中,为人们的語言研究和应用提供方便。

也谈“蹀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