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1期 ID: 139302

  

语文课堂中的“错误教学法”

◇ 张洪峰 杨文清

  课堂教学是学生獲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说重点,释难点,如千年古井,波澜不惊。学生听课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虽然花了很大的气力,却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种“错误教学法”,现就教于方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注意只有2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抖包袱,设悬疑,设立新的兴奋点,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提高教学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错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错误信息,使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同学交流等手段来獲取有效信息。
  例如在形近字、同音字的教学过程中设置错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本该掌握了不少常见汉字的读音与书写,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不少同学基础比较薄弱,具体表现是,在汉字书写的笔顺,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等方面,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常常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用字,在板书的时候故意出错。在学生纠错的时候,再详细辨析两者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介绍成语“拭目以待”时,故意将“拭”写为“轼”。“扌”一般常常与手的动作有关,“拭目”就是“用手擦眼睛”,而“车”通常与交通工具有关。通过形旁的辨析,学生加深了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和记忆。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通过形旁辨析字形的技巧,从而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又如在辨析词义时设置陷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汉语词汇丰富多彩,由于时代的变化,有些词语的意义需要通过具体语境才能判定。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求甚解,浅尝辄止,造成了用词不当的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这类错误并仔细辨析。比如,课堂上和学生观看2007年4月20日《艺术人生》节目,看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主持人_句煽情的表述——“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家父”是谦辞,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对对方父母的尊称则应为“令尊”“令堂”。类似的还有“抛砖引玉”与“高屋建瓴”,“才疏学浅”与“学富五车”等。通过分析,学生就懂得了正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在写作与交流中就不会出现令人发笑的低级错误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耗时长、效率低的状况,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课堂中的“错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