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处理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证法。知加不知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触版传》,是说一种小虫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背上,最后被压死了。原意是讽刺那些贪婪的人,其实对很多老师的备课也有警戒意义。事实上,很多不成功的课就是被压死的。什么都好,什么都要,缺少消化能力,最后活活被撑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必须学会做减法。
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一位老师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开头的20分钟安排的是这样/L+环节:(1)讨论在古希腊、文艺复兴、春秋战国、盛唐这四个时代中,你最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2)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李白:(3)教师介绍别人眼中的李白;(4)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李白的诗歌。这几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价值很显然是重复的,都只是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或者简单说都只是教学的导入,取其一即可。学习这样,时间比较紧张,在导入环节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课都是简洁的,干干净净。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环节太多,太复杂。
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
教学中的适时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推进教学进程,但如果不能适时适度就会有害。一位老师教学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多处细节,深入感知那位严慈相济的爸爸形象后,适时穿插了《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父女俩关于骆驼脖子底下铃铛作用的讨论,教师动情地指出爸爸的“严”体现在对克服孩子缺点的坚决上,而他的“慈”则体现在对孩子美好品性的精心呵护上。大多数老师以为这样的拓展是适宜的。而这位老师接下去又要求学生说说在自己生命体验中类1以文中父亲一样的人,就显得有点跑远了。至于还耍讲述吕不韦如何严格教育秦始皇,即使秦始皇登上帝位后,他也会训斥秦始皇,激发他奋发图强,夺得大权,即使被赐毒酒自尽,也不后悔,临死前高兴地大笑“我成功了”的故事,就失去了拓展的分,-j-o
必要的资料链接,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但链接的资料必须精心选择,控制总量。链接太多,势必)中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一位老师教学《我若为王》,先是补充了一段500多字的关于“王”的解说的历史资料,然后链接《过秦论》(已学课文)中一个300字左右的段落和鲁迅《灯下漫笔》中两个不连续的小片段(各50字左右)说明“奴性”的产生,接着又链接鲁迅《阿Q正传》(未学课文)中一个600字左右的片段和《随感录·五十九》中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结束教学时又链接了《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宁波日报》的三段材料(约350字)和《灯下漫笔》中一个近100字的小片段。整个教学给人的感觉是在各种链接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在文本阅读上花工夫。我们总以为既然是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文本本身为平台展开教学,链接的资料应当尽量少一些精一些,否则就转移了教学的重心。
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
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自然也应该如此。我觉得手段和形式的复杂必然会冲击教学的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问题上,我的基本态度是能不用就不用。当然我不能以一己之见约束别人。但有一条恐十自是大多数人赞同的,即不能因为过多的手段而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一位老师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听老师配乐诵读课文。一心难以二用,这样的要求能够做到吗?做不到,我做不到,学生也做不到。当然,做不到并不要紧,老师的课件白花了时间,也不要紧:但学生一会儿抬头看屏幕,一会儿低头看书的痛苦状,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且伤害了身心健康。
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春》时是这样安排的:(1)让学生说说“看我”(“我”是指授课老师)的感觉,然后老师小结要“勤于观察”;(2)让学生说说授课所在地,也就是学生家乡的特点,然后老师归纳“山美水美人更美,有向往有追求”;(3)指名背诵课文,指名评点,老师出示作者书法,品味“豪放”;(4)思考、讨论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我想大多数老师会觉得这节课值得推敲加工的地方很多,但首先是教学内容。这首词到底应该教学什么内容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说说“看我”的感觉要减,让学生说说授课所在地,也就是学生家乡的特点也要减。
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
阅读教学中适当加进一些知识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过多过繁,就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一位老师教学《金色花》,一开头先是一段关于金色花的定义,然后是一段关于散文诗的文体介绍,接着又是一大段关于作者和《新月集》的介绍,并且要求学生——齐读。整个过程显得琐碎而凌乱,价值也不大。
六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
有位老师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美列为目标之一,并把这一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开始就出示书法作品并展开讨论,然后对作品大加评点,既有书法章法的分析,又有20多个“之”写法的比较,对其书法地位更是竭尽赞美之词,还对几个写错然后纠正的字大做文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进行了毛笔的板书。尽管书法的确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也的确属于语文的范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的确是书中圣品,那位老师的毛笔字也的确不差,但用一节课时间教学这样一篇课文,目标还是应该集中在对这篇序文的阅读欣赏上。目标多了,必然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倘若把书法作品作为帮助我们解读文本的凭借,也许两者关系的处理会剥台当。
到底什么该减,什么不该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尺度,我们以为可以参照这样几条标准:
一是有害无益的—定要删减。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尽管我们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尽管我们要尽可能追求教学的大容量,但课堂教学绝不是加进来的东西越多越好,有些内容加进来是有害无益的,有些内容可能是有价值的,但采用不适当的方式加进来也可能是有害的。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减。
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定要删减。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应该是我们教学决策的最高宗旨。有些内容本身虽然可能有一定的价值,却会妨害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删减,将来有适当的时机再加进来。
三是可有可无的要尽量删减。
有些内容,加了不一定有害,但也未必有多大意义,本着力求以少胜多的原则也应尽可能减去。
四是影响主要目标的要尽量删减。
一篇课文的教学,尤其是一节课的教学,总会有一个总体的目标或者是主要的目标,其他内容加多了,势必会影响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者是主要内容的教学,也应该尽量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