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一个个城市连成一个我们眼中的美国。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城市探索,这个旅行,才显得愈发奇妙和珍贵。
双城记——波士顿与纽黑文
去麻省理工大学之前,记不清是谁告诉我们:“那是个理科疯子待的地方。”语气戏谑,却愈发地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不过,等到我们真的站在它贴满各种广告、招贴照片甚至是机器人的实物橱窗前才算微微见识到了这些“理科疯子”的可爱之处。走廊上,是抱着书匆匆走过的学生,还有捧着构造复杂的机器人、笑嘻嘻地走过的学生;走进巨大的教室,站在后排张望——正值课间,人不多,在前排三三两两地坐着。抬头看去,古旧的黑板擦得有些糟糕;咖啡厅里,也有人悠闲地喝着咖啡,谈笑风生;隔着玻璃窗,更看到游泳池里矫健的身影……
在麻省的那天,突降大雪。我们无意再去看它的建筑、外景之美。然而在室内,楼梯上,走廊、大厅里徘徊,却让我们极近地了解了这样一群学生,这样一种大学生活。我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到匆忙、悠闲、自信和冷静。我羡慕着并相信,这种成熟,不仅仅来自岁月。
耶鲁大学则坐落于纽黑文这个古典的小城。写文章有“移步换景”之说,而在耶鲁,我才是真正体味到这种感受——古典的建筑美浸润了每一个角落,从任一角度看,都不由得被它震撼,被它吸引。我们在图书馆流连,身边的同学们开始慨叹,不愧是耶鲁,不愧是世界第三大图书馆。远远地听闻它的大名,直至亲身经历,近到可以感受到它的节奏,仰望它高耸的塔尖,抚摸它的藏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样的学校,是怎样拥有那般盛名的。也许我的所见还只是表象,太过肤浅,不过,却成了这纽黑文城市留给我的一笔巨大财富。
这两座城,在我脑海中,愈加深刻地成为古老的建筑错落的地方,成为可以坐在长椅上读书的地方。它们现代化、商业化的一面似乎还未来得及展开,就被我遗忘在冬天的风中了。因此,在我的整个旅程中,它们成了我最喜欢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和灵魂所在。在波士顿,这种古老的优美,足以让人心灵震撼;而耶鲁的存在,也让纽黑文变得浪漫和诗意。
简单,复杂——纽约城
人们都说,纽约是个“天堂”与“地狱”共存的地方。而对我来说,“纽约”不是天堂亦非地狱。作为一个游人漫步其中,会不由得渐渐与它的节奏合拍——它对世界的包容性,刚好。
然而,看得越全面,也越难以给这城市下个定义:它是现代的,鳞次栉比的高楼让人仰望到90度角;它是古旧的,一百年前破旧的地铁站沿用至今;它是奢侈的,第五大道上名牌商店比比皆是;它是穷困的,时代广场也有“help the homeless”乞讨者的声音……纽约,简单又复杂。
纽约又是极具诱惑力的。漫步于第五大街或时代广场,两边是各种名品的旗舰店,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城、巧克力店、电影院……纽约,是时尚的都市、娱乐的都市,难怪世界上那么多人对它心驰神往。几十年前,《纽约客》的一期封面采用了一幅铅笔绘图,题为《从第五大街看到的世界》。那幅图以第五大街为近景,鸟瞰纽约,远处是大西洋和对岸的城市。今天,我真的站在那里,回想起那幅画,突然觉得,这里,第五大街、曼哈顿、纽约,只是一个起点。从这里我窥得的只是世界的一角——当一个人足够高的时候,他才能看清这世界的全貌。而我,也许爬不到那样的高度,却愿意迈开双脚,慢慢行走,去发现属于我的世界。
我想,我忘不了纽约。忘不了的是帝国大厦上看到的万家灯火,是联合国总部高楼上的国旗飘扬,是百老汇经久不衰的歌剧,是风雪中屹立的自由女神像。我亦忘不了纽约人。那是NBA观众席上热情舞蹈的球迷,是用中文对我说“你好”的店员,是业余时间兼职赚学费的学生,是帮我找回丢失东西的好心的轮渡上的工作人员……
城市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解美国,其实也是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大胆前行,游走在陌生的国度里——这其中的新奇和刺激是我未曾体验过的。美利坚掠影,我只看到了美国的一个小侧面。然而,这次的旅行给我带来的感触却又是如此之深。
也许,我们都渴望着去发现未知。
因此,我才会梦想着,去行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