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58

[ 彭子柱 文选 ]   

行走海口

◇ 彭子柱

  【第四十五站:海口】
  图景·图画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由于地处南渡江出海口,故取名为“海口”。“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海口自然景色宜人,名胜古迹众多。五公祠、海瑞墓、琼台书院,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秀英炮台、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山纪念堂载述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纪大桥、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记述着海口的新发展。
  
  人出琼州海峡,便到海口了。走过排排椰林漫步海滩,望绵绵海波涌向天边,脑海却历历可现楚国风光,仿若置身楚国洞庭烟波。其实全是错觉,这里是椰海碧天。楚国一池湖,岛国一汪海,古文中的楚雄与南蛮,不知他们如何面对这两潭碧蓝。洞庭江风和屈子九歌穿越久远的历史时空悠然飘来又悠然而去,透彻了头顶的天空。可当年游洞庭时,耳畔从未响起过黎家歌谣或苗乡大鼓。遗憾的是,如今我才登临这南方岛国。
  在此地,我不敢论笔,也羞于谈文,因有文豪苏东坡重压头顶,且只能抛却一切压力,握着一部摄像机,东拍拍西照照。一排惊涛拍岸,几声浊浪荡天,我陡然触摸到历史的厚重。琼崖揭竿风云依然演义,我便在金戈铁马中了。元朝初琼州安抚使赵与珞与元世祖的一场白沙门较量,惨烈悲壮,血腥把历史熏得蜡黄。历史血海滔滔,历朝更替的血流把白沙门染成死亡之门。直到清朝,那位名叫颙琰的满清帝王,虽然除掉了“二皇帝”和珅,但在其之前的康乾盛世表象掩盖下的文字狱,却让人斯文扫地。可笑的是,偏偏在康熙年间诞生了文学巨匠曹雪芹。康乾盛世尚未衰退,家族败落的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写下《红楼梦》,不仅把中国文学推到了历史顶峰,更重要的是为封建王朝画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之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泱泱中华民不聊生,鼠疫、天花、瘟疫接连发生,仅海口地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患天花、瘟疫死亡的人数就超过5000。以暴治国,践踏斯文,喜谄自醉,残害忠良,对外无力御侵,对内无能抚民,如此朝政怎能长治久安?
  站立海滩,因敬畏于文,连在北国学来的两首信天游,也羞于喝吼了,我担心会把沉重的历史烟云震下一场雨来。那年在粤东南澳岛的海滩上,刚起步习文的我却在此与文友大谈文道,虽轻狂无知,但那里毕竟没留下大文豪的足迹,只有抗荷英雄郑成功率千军万马在此登船渡海收复台湾,写下不朽传奇,虽令我敬慕,毕竟他只精于武道。其后在长城源头山海关老龙头看海,我却敢在举世闻名的长城古海边谈诗论文,因为在那里留下足迹的文豪太多了,太多就没有了压力,况且都是匆匆过客。而在这南国椰岛海滩上,我只能沉默,一直沉默到海口市内的苏公祠。
  在古朴而不失雍雅的祠堂内,陈列着与苏老先生为文有关的一些文物。摸摸古画,抚抚陈墨,心中有一个愿望:能沾上老先生的灵气。直到出门前,见到浩如烟海的东坡诗文,我的沉默才开始打破,静静地拜读老先生的诗文,以便拉近与老先生交心的距离。苏老先生虽走遍天下,我却没福分做他的弟子,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也算一种慰藉吧。
  今天的文学,多半是玩,多半也不算玩。有人质疑,苏东坡作为一朝高官,是不是把文学玩到炉火纯青?我想这只是一种揣测。只有擦城而过的老城澄海,微波细浪且温文尔雅,让人一望海波,便会想起苏老先生的微笑,“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本是描写老城这汪海的,不久前却在秦皇岛老龙头的一门楹上读到,心便豁然,老先生一文通南北,一胸怀天下,谁能做到?无论南海北海,老先生的笑容已融化在碧海长天中。荡舟海面,可与老先生亲密拥抱,这是大师敞开的胸怀,人在海中怎么撒野都行。也许心存敬畏,在老先生怀中我怎么也撒不起野来。想过去在天水,我买了八卦盘,故作高深摆弄,直到进了伏羲庙,望着伏羲面前一副巨大的石制八卦,汗颜了。苏老先生爱文静幽雅,在这汪海中撒野跟在伏羲故里摆弄八卦又有什么不同?
  在中山老街上,一排排骑楼已残破不堪,这曾经繁华的街市,却一度成为日军耀武扬威的司令部,一个尚武的区区小国,竟连一个泱泱大国最清静僻远的岛屿也不放过,肆意践踏。一群杀人无度的狂徒,让多少无辜死得不明不白。自古以来,倭贼吞我华夏的野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我们对侵略者太过于迁就了,汉唐时期就为他们育才、输学、传技,让他们吸走文明精华,最后一度竟落得成为他们烧杀抢掠的试验地。只有苏公祠前零乱的枪声,飘过历史的远空,惊醒了一代文豪的诗魂。站立骑楼下,整条古街趴伏眼前,那些高贵的古建筑,为何如此谦卑?正因此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南国温情,一边却是刀光剑影的血光之灾。崇尚斯文的海口人怎不心存恐惧?
  行走海口,我却被市内温雅古朴的历史气息泡得满身疲惫。苏老先生因文而出海口进京城,我因文出京城而进海口,短暂的邂逅,我又能从老先生的笑容里、椰城淳朴的风情里、海峡清澈的波纹里获得什么呢?
  (本文原载《语文地图·巴山蜀水岭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名迹·名篇
  澄迈驿通潮阁之二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
  
  五公祠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这五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
  
  天涯海角
  该名一说出自唐·吕岩的《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另一说出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后人便把它引申成“天涯海角”,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另外,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有:“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面无由,但以情企。”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也有:“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演习·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 “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 “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欢庆春天的到来。
  D. “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 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2. 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参考答案】
  1. 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纪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了先河)
  2. (1) 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2) “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别有一番情趣。

行走海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