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4期 ID: 138887

[ 刘斌 文选 ]   

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封信

◇ 刘斌

  成老师:
  您好!
  高中三年您教我语文,我受益良多。高考结束后您要求我作一篇总结,很抱歉没能及时交给您。现在补上,望谅解。
  从您的角度看,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该从走出高中校门时即告结束,它应当延伸到往后的人生;从我的角度看,高中所接受的知识和价值观在大学和社会中受到了冲击和碰撞,对我的影响与读高中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确有必要作一双向的反馈和交流。
  我想谈谈三个方面的想法,即高中应试语文的学习、课外阅读的意义、文言与诗词对人的影响。
  高中应试语文的学习,我本来是颇有微词的。在读高中时,我就对此抱有抵触心理。所以在课堂上我自行其是,总是看文艺书籍,而不去理会所谓的课文讲解、习作指导,课后也从不做作业、习题、试卷。这样的态度,当然是不端正的。然而从结果来看,我却是满意的:我熟练掌握对语言的运用技能,能够达到高中学习的目标。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不错的分数。
  对应试语文,我没有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却能应付过去,这似乎匪夷所思,但我明白,是自己平时对语言文学有了一定的积累。进入大学之后,我思考过如何学习语文。那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其实学习方法是存在的,尽管它平淡无奇。
  语文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见效的容易事,不可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平时至少应该作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甚至看似无关的知识,应该有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美妙有趣的语言素材统统存将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膨胀、壮大、丰富、充实,到时候“钱包”鼓了,自然“财大气粗”、左右逢源了。
  另外,你真得琢磨语言——它太神奇美妙了。理论上讲,世上的一切都在语言的囊中,每有一种事物,无论是客观、宏观的大千世界,还是主观、微观的人类情感,都必有一种语言形式与之对应。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寻到那种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而且这个形式一定要既带有你的鲜明的个人风格,又符合客观实际和其他同种语言使用者的约定俗成的
  “游戏规则”。你手里至少有语文课本还有语文读本吧?你不至于从来不看《读者》《青年文摘》《人民日报》或其他报刊以及常更常新的畅销书籍吧?每学一课,你至少首先可以新认识几个字词吧?至少可以新熟悉一两个漂亮的句子吧?如果文章字字珠玑、妙语迭出,充满哲理,则不止一两句吧?至少可以从中学到或借来一两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吧?就内容而言,你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科学知识的拓展或思想感情的启发和熏陶吧?当你的思维被激活,你总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吧?马上动笔记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情感的碎片或火花——这便是语文学习的较高境界了。
  高中三年的早读也是十分必要的。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控制声调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至于写作,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手写心”的写作习惯,“我以我手写我心”。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思维方式。
  当写出一个美丽的句子,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发现一个崭新的观点……那种创造的感觉是多么美妙!这是勃发的生命在悸动,这是生命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的习作,与作家的作品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这是一种创造,所以有骄傲的权利;因为这是一种创造,所以值得敝帚自珍。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虽说每学期老师会安排10次左右的作文训练,但仅靠这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是不可能的。不少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从小养成写日记练笔的习惯,能够大幅度提高写作水平。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写多了,思维也就敏捷了,如果在高中阶段通过日记或其他形式天天练笔,就能天天写出新内容,写出新水平。
  至于借助语文笔记作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等,都值得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上。
  语文的学习,关乎生命的质量,关乎灵魂的质量,万万不可忽视。而要想学好语文,是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的。如果说有,那便是时刻保持同语言文字的最亲密接触,时刻保持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和卓越智慧的零距离接触。只有老老实实的付出,才会有最终的美好收获。
  课外阅读是必由之路。
  作为高中生,首先要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明确语文的学习和其他各门科目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其他科目,只要把教材学好了,几乎就可以顺利考试过关了,也不影响将来进一步的深造。而语文则不然,仅仅死啃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行的,或者说,语文的开放性是所有科目中最强的,系统性是最弱的。我还记得您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拘束在教科书内的阅读,算不上真正的阅读,因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它能给我们带来的都太有限了。如果长期只看教科书,一遍又一遍地死啃早已熟知的文章,脑子是会生锈的!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我认为语文学习的灵魂正在于此。高中时期,我认真地读过一些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甚至熟读成诵;我也喜欢阅读时鲜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我还喜欢读报,《人民日报》《语文报》都是我每周必看的报纸。这样的课外阅读,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意义。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拜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都能够受益良多。
  课外阅读,要做个杂家,文史哲兼顾,像薛宝钗说贾宝玉那样:好杂学旁收。语文是高度开放性的学科,可以说承载了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不仅仅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等。语文学习应与各科学习相结合,不能偏科,顾此失彼。鲁迅对青年学子们说过:学文的偏看看理科方面的书,学理的偏看看文科方面的书,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其实不但中国文人如此,西方也如此,大化学家诺贝尔就同时是小说家。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有些同学所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
  “行事莫随流俗走,立身宜与古人争。”这是我的座右铭。我深深地喜欢上文言和诗词,并由此钦慕于古人君子的风骨气节。
  我感到,相对于现实生活,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存在于文言书籍中的世界。那个世界如此丰富,拥有的宝藏能够使我们终一生之力也无法探求尽。不学好文言,我们的损失该有多大!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很多很多。
  进人大学后我读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读毕此文,我沉思许久许久,又再三细读。心中所感受到的,只可用“大医精诚”四个字来表达。学习中医的人从中可以收获很多的知识技能——塞是能运用古文的收获。而我从中学到的,还有修身行事方面的灼灼真理:哀悯之心、仁慈之心、奉献之心。勤学之理、积储之理、坚持之理。若是不能理解和运用古文,便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他的精神财富更只来源于现代社会,缩水了一半!
  可是,现在毕业的高中生群体,虽然经历了语文课上的文言文学习,但多数并未达标。他们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喜爱,也因此对传统文化还没打个照面就错过了。这多么可悲!
  至于诗词,更不应以考试内容目之。它对人的精神和人格有着熔炼铸造的作用,让学生用亲身经历来跟诗人词人对比,从心里领悟、感受其通达的个性、崇高的品格。人的情感非一时一刻促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深深地积淀于人的内心世界。一旦这种情结积淀在人的精神之中,便很难改变。因此诗词的欣赏要动之以情,让学生观照思索、体验认识人生与社会,用心灵去感受大师的人格,这样才能起到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作用。
  我也知道自己身处局外,发发议论很简单,真要让大多数人学好,千难万难。于是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更加崇敬。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刘斌
  (推荐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