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4期 ID: 138865

  

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 邱道学 谢玄

  2011年9月1日,我开始承担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我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学生作文仍然处于“口语写话”水平,即作文基本使用口语。怎样引导学生回归书面语言写作,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与班上的同学们接触两个月后,我决定: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从2011年11月11日至2012年1月3日,我引导学生共进行了30次对联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兹总结如下:
  对联创作功用探究
  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源于对联这一特定文学形式的功用:
  其一,一般来说,对联篇幅不长,创作起来看似简单,学生的抵触情绪不会太大,容易在班级中有效推广;另—方面,对联内容丰富,其简洁词句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对联词句所需要的高度概括性,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极为有益。
  其二,优秀的对联常常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文字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联的此类特点,使其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这些特点对于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综合表达很有价值,甚至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他本人所喜爱的某种风格。
  其三,为避免合掌对,对联上下两联往往选用截然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两个角度,这对于学生选取创作角度的思维训l练极具价值。这种创作角度选择的思维训练,容易深化到学生的一般写作实践中去,能提升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个简洁、适用而极具训练价值的文学样式。
  对联训练策略
  我们注意训练形式与训练要求策略的选择。训练形式上,主要有三项策略:
  其一,同一内容,全员参与。要求本班学生全员参与对联的创作。为保证对联讨论时矛盾集中,我限定全班同学每次只就同一内容,自由选取角度进行创作。
  其二,集中展示,轮流评说。对联作品集中上交给一位同学整理,在班级展示交流。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强同学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对联冲击力”,让同学们在相互对比、相互欣赏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进步的动力。本项活动由全班同学轮流负责,每次—人。
  其三,集中印发,总结回顾。每两周,我会将同学们创作并经过评析的对联集中印发,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共同回顾,继续推动下一阶段的对联创作。这项工作,也是一次阶段性总结,能帮助同学获得成就感。
  其四,长期坚持,反复锤炼。婴儿学习说话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模仿练习与内化的过程,中学生书面语言训练的过程,模仿之外,大约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练习与内化过程。因此,对联创作只有经过长期坚持,反复锤炼,语言训练的效果才会显现,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实践证明,在经过了.一个半月的连续训练之后,训练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训练要求上,主要有以下三项策略:
  其一,温故求新,趣味保护。为了让同学们在对联创作与评说起步阶段“有话可说”,我们要求同学们从高一年级所学课文入手,每次选取一篇课文,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创作。为保护同学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我们鼓励学生自由选取创作角度,并在评说时尽量给予积极评价。
  其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在对联创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对联基础知识”。在最初一周的评说修改中,我们把修改的重点放在对联的形式上,主要针对“仄起平收”的要求,因为这是学生最初阶段常有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忽略“仄起平收”这一类形式上的要求。后来的创作事实证明。“仄起平收”这一类形式上的要求实际上促进了学生遣词炼句的热情,他们为既能准确表达又能满足这一形式上的要求而骄傲,他们愿意玩一玩这种“技巧”。创作形式要求落实以后,我们最终把创作与评说的重心放在了对联的内容神韵与情感表达上。
  其三,积极扩展,主动突破。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目的在于书面语言训练,而不在于对联本身。为此,在学生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创作练习以后,我们要求学生适当增加对联的长度,本学期最后两次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努力创作一副不少于30字的对联。虽然我们没有明确告知学生我们要将对联的创作逐步“散文化”,渐渐突破对联形式的限制,但我们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始终清晰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书面语言训练。
  对联创作实践成果
  我们采用“课下独立创作、课堂集中评说”的方式开展创作与交流活动。同学们在课下独立进行对联创作,至少提前一天将作品提交给负责整理评说的同学,材料整理完成后,以课堂十分钟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展示评说。
  本学期三十次对联创作与评说活动,涉及所学七位作家、二十三篇课文。
  总结同学们一个半月学习创作对联的实践活动,有如下事实:—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对联创作的前后变化,来看这一活动的成绩。在开始阶段,同学们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有的同学忽略了对联的“仄起平收”要求,要么仄起仄收(相如以口舌完璧归赵,廉颇凭诚意负荆请罪),要么平起平收(科举屡试不中,音律无师自通),甚至平起仄收(太史令才上术学,金龙降灵珠;河间相心下社稷,宝蟾承天命)。有的同学忽略了上下联的语法对仗,形容词对名词(阳嘉元年,地动仪出代代赞;机智巧算,政事之学样样通),偏正短语对主谓短语(楚天清秋阔,几逢花落;残月晓风情,梦断愁肠),等等。有的同学被对联的形式束缚住了,削足适履,或者言语费解,或者改变诗词名句(江南女子,执红牙板歌耆卿曲,晓风残月;关西大汉,持铜琵琶唱东坡词,大江去东),或者上下联没有关系,只是凑字数(酒醒处,孤独岸,风情千姿弄;周王土,温柔乡,烽火戏诸侯),等等。
  经过一个半月的训练后,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对联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所谓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了。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
  ①楚江怀三闾,天地念离骚——觉思宇
  ②目断,偕一片琵琶;缄默云丝间,几缕哀叹音回,衔几世孤苦;翩跹月圆时,一曲轻愁——孙小婷
  ③仰观宇宙,顿悟时光流逝之迅速,悲喜相伴;俯察品类,难料生命消亡于无形,阴阳两隔——张安莹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例子中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对联的“仄起平收”要求,上下联基本上是对仗的,不再让对联的形式给束缚住了。一个半月来,同学们在对联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联创作已经入门了。
  另—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话语中看出这一活动的意义。
  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使得我每天都能拿起笔,写一些东西。——觉思宇
  掌握了写对联的基本方法,书面语言有所提高,获得了许多乐趣。——孟祥瑞
  在写每篇对联的时候,会对其内容、人物性格、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重新进行思考,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对已学课文的理解。——贾香子
  虽然每次会为一字半句耗费不少的时间,但事后对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感到欣慰。——洪雁
  有的同学回忆了自己的进步:
  一开始不愿写,也总写不好,后来在每次的练习中渐渐有些会写了,也对诗词、对联、古文这些有了更深的感受与认识。——韩岩
  写对联的过程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记得刚开始写古文的时候,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我全无灵感,觉得才华无从在对联中施展,看到大家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我很自卑。后来,讲《再别康桥》时,有几位同学开始了创新,把对联写成歌词和诗,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雷雨》的对联是我写的第一副让我满意的对联,还被觉思宇放在第一个讲,之后的对联我就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文艺了。特别是遇到能激起共鸣的篇目,我的对联创作就是一种享受。——袁梦
  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困惑:
  写景说理的文章,觉得对联没什么感觉,仅是辞藻或文章道理的概括。而对于抒情的文章,则觉得有的可写。——贾香子
  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希望:
  下学期还可以在内容深入性与针对性上下工夫,更加注重质量与精神内涵,以带动相关综合能力的提升。——魏勐
  从同学们的收获和进步、困惑和希望,我们看出了这一活动的意义。这将教励我们带领同学们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