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老师在《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一文的开篇就把矛头对准议论文三要素,认为“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学的议论文教学中仍沿袭这一套老掉牙的知识”,“迄今对‘三要素’之说的弊害,教材既无变革,教师也无觉悟。议论文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承载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的重任,如果在理论上未能对其作深刻反思,肃清其流弊,必将贻害无穷”。在此大前提下,从要素提炼、目的意识、材料意识、思想方法、具体分析、证伪方法等六个方面,采用驳论方式比较全面地批判了议论文三要素。
这种批判方式的本质是用大学中文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问题,是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议论文三要素,而没有把议论文三要素置于纵向的、动态的背景中去研究。如果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和研究议论文三要素,我们就会得出与之不同的结论。
一、议论文三要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表述
议论文三要素从属于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又从属于中小学语文课程范畴。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共颁布了五十多个中小学章程、中小学校令、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其中有代表性的涉及议论文教学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年)。(由于篇幅有限,它们的具体表述不一一列出。)
我们从以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表述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议论文三要素的术语,并没有系统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基本上是不规则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的,在文体知识中有过集中表述,但在写作中基本没有集中表述。除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外,还出现过思想、观点、材料、立论、驳论、分析、概念、判断、推理等议论文其他术语。
第二是议论文写作范式变化较大,辩论、专题研究等出现轮回现象。上世纪20、30年代把文体分为普通文和实用文,把议论文归为普通文系列,主要训练的实用文体为辩论、专题研究的论文;6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政治论文;70、8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一般议论文和复杂议论文;9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恢复了实用文概念,出现了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形式;21世纪初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出现了读书报告、辩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形式。
第三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个波浪形曲线,有波峰、有波谷。议论文写作教学随着强调辩论和逻辑方法而兴起于20年代,随着强调政治论文和系统化的逻辑知识而在6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逻辑知识被删除而退潮于80年代,随着文体知识被删除而淡化于21世纪初。
因此,所谓议论文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弊害之说,其实并没有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去看时那么巨大。语文教育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随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有自身的独特的调节机制。议论文写作教学在上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也仍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课程改革的十年就是淡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十年。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重新评价议论文三要素的时候了,这样我们就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
议论文三要素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重要,理清源头,才能正本清源。一般在探讨议论文三要素的来源时,都会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几部论著: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丐尊、刘薰宇《文章作法》(1922年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作文论》(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及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后世的研究者多把这些论著中所提到的论题、命题、证据、证明、证明法式、判断、推论、推理等术语与议论文三要素挂起钩来,视为议论文三要素的雏形。
其中《国文百八课》应当加以重视,这是夏丐尊、叶圣陶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念”编写的教材,目的是“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半个世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排印,吕叔湘作序说:“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国文百八课》中议论文写作分为六讲: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推理方式(一)——演绎、推理方式(二)_.归纳、推理方式(三)——辩证。其中所使用的术语: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三段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除个别术语的翻译和现在略有差异外,几乎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逻辑完全相同。
可以说议论文三要素的直接源头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理论。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形式逻辑对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国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议论文写作体系,就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其特征是注重形式训练,注重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对议论文写作体系影响很大,尤其议论文的结构,基本上直接移用了形式逻辑中的推理。从初期的术语移植看,这种建构带有很强的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和借鉴的痕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三要素并不完全等同于形式逻辑,而只是抽取其中的要素与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般来说,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要素的提法不是下定义,而是概括性的提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比较喜好简单化,比较喜好概括总结,常常习惯用简单、概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而且在表述时特别酷爱”三”这个数字,因此“三要素”的提法是比较常见的。除议论文”三要素”外,还有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书法“三要素”(笔法、结构、章法),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饱和度),甚至爱情也有“三要素”。“三要素”的提法遍
及各个领域,似乎概括“三要素”成了一种现代人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因此,所谓“三要素”的提法只是一种简单、概括的提法,是习惯性说法,并不是严谨的概念和定义。
三、议论文三要素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
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虽然可以上溯到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这并不是中国议论文的源头,中国议论文有自己的源流。中国很早就有以“论”名篇的文章,梁萧统《文选)中就专列“论”为一门,所收作品始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等。以后又兴起以“说”命篇的文章,著名的有唐柳宗元的《天说》、韩愈的《师说》等。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以前者偏重学术,后者讲究技巧,其实并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类的文章为论说文。
中国古代论说文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写作传统:
第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题注:“此言文以载道,人乃有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这段话说得很形象:有文而无道,就像是空车一样无济于事。古人甚至把”道”视为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黄宗羲在《李杲堂墓志铭》中说:“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以载道,犹为二之。”中国传统写作观念强调“文以载道”,什么是道?古代多指儒家思想,其核心是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因此,中国古代作文多为道德文章。
第二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为时”“为事”即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这是一种现实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写作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作文不乏具有批判精神的力作。
可以说,中国古代论说文首先注重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比较关注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和文章的实用性。与西方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理不同,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更注重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其论证方式要比简单的逻辑推理更灵活、更复杂,比较注重分析,比较注重思想的深度。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与西方传统的逻辑理性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套用西方形式逻辑来比对中国古代论说文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地方。
例如贾谊《过秦论》就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中国古代论说文,现在很多教材都把它作为讲论证方法中的归纳推理的例证。虽然从整体来说,《过秦论》可以被归为归纳推理的论证结构,但是它不是简单地通过列举各个朝代灭亡的史实来进行归纳,而是只对秦一个典型史实进行分析:先用四段话来述说秦从发展强盛到统一天下而最后暴亡的史实,然后仅用一段话来把陈涉与山东九国作对比,把秦兴亡作对比,从而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它的论证方式不仅在于前四段的叙事,更在于最后一段的分析,结论是建立在史实和分析的基础上的,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说服力是很强的。其实秦兴亡的历史因素是很复杂的,但是贾谊将其归结到“仁义”,可以说是载了“道”的,在汉初那个时代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四、构建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如果理清了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以及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但是目前中小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仍然不成熟、不完善,现在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潘新和老师在论证“具体分析欠缺:说理的贫乏”时,总结了一句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阉割了议论文本生机勃发的雄辩力,使之沦为散发着腐败气息的‘论据’陈尸场。”这句话非常有意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那么复杂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不是就好点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表达交流”中议论文写作的单元题目有;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并不缺少潘新和老师认为缺乏的思想方法、具体分析、驳论等因素,方法、技能上的东西我们似乎都不缺乏,而缺乏的是写作的灵魂,缺乏的是思想的深度,缺乏的是自由、有创意的表达。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试题是根据所给的“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正面的、时事性较强的作文试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和考生对作文试题持否定意见,主要是对时事政治类材料出现在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中感到意外,超过半数的教师和考生认为这类试题应当出现在政治学科。相当多的考生作文思想平面化、形式化,论证肤浅,分析深入不进去,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考生在作文中批评中国的崛起,明显体现出正向价值观的缺失。这反映了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教育。
最应当引起我们深思的是,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偏重于方法、技能训练,但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却仍然不过关。《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句,三忌发狂妄议论,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一百多年后,我们再看现在学生作文出现的弊病,几乎与一百多年前的“五忌”差不太多:有用甲骨文、繁体字写作文的,有用半通不通的网络语言甚至文言文写作文的,有乱发议论的,有抄袭套用的,有空话连篇、不知所云的……似乎引进议论文三要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作文情况,也就是说这些作文弊害似乎并非完全是由议论文三要素造成。这说明汉语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
从以上议论文写作的历史沿革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建立在“论点、论据、论证”基础上的议论文写作体系是存在根本性问题的,议论文写作需要进行改革,需要重塑议论文的写作理念,需要注重中国优秀写作传统的传承。因此,不要只拘泥于议论文三要素的论争,议论文三要素不过是一种习惯性说法而已,关键是要建构根植于汉语自身的中国化的写作理论,以及编写反映这些理论建构的多样化的、特色化的写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