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4期 ID: 138875

[ 于文哲 文选 ]   

静享孤独之美

◇ 于文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为一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创作的一首抒写心境的佳作。它以浅近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广受赞誉。清人徐增说:“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而庵说唐诗》)清人吴蜒亦云:“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唐诗选胜直解》)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许多研究者认为,此诗抒发的是李白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悱之情与孤独之感,如宛敏灏、宛新彬说:“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安旗也说:“在孤独寂寞中,向大自然寻找慰藉;业已找到的慰藉虽然给了人一些快意,却并不能真正消除人心深处的郁愁。这就是《独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内容。”(《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应该说,此诗确实彰显出一份孤独,但却并非怀才不遇者郁结于心无从排解的孤独与寂寞,而是令诗人恬然沉思、属于诗人自身的诗意的孤独。
  开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浅显素淡的文字写天上的鸟儿们高飞远去,渐渐杏无踪迹,辽阔的长空一片孤云悠闲地慢慢飘远。“尽”字既点染出群鸟喧闹而逝的形态,也烘托出喧嚣退却后环境的安宁;“闲”字则既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孤云悠然飘离的情态,也衬托出作者心境的闲适。
  开篇两句在透露出诗人举目观望的同时,不仅勾勒出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面“相看两不厌”作铺垫,也拓展了读者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这两句是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外似写眼前景,令喧嚣而逝的群乌、飘离而去的孤云与兀然独坐的诗人构成强烈反差,实则不仅凸显环境的幽静,而且亦在此处设置一个悬念:诗人独自一人,是否回想起自身所经历的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而内心充满无法言说的孤独?诗至此形成了一层转折。
  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并转出深远的情思,既将诗意推至一个新境地,也指出虽众乌高飞,孤云独去,身无佳友亲朋在侧,但诗人此刻却拥有一份可与敬亭山同悲欢,令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的诗意的孤独。如果说“首两句已绘出‘独坐’神理”,那么“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日‘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独’字,倍觉警妙异常”。悠然独坐的诗人,在静思冥想中与寂然耸立的敬亭山忽然神会,“相看”二字后着“两”字,不仅言明诗人与敬亭山对若宾主,更赋予诗人所静享的此种孤独以诗意。“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唐诗选胜直解》)“只有敬亭山”一句,语意虽着重强调“除却敬亭山,无足语者”,但却令“‘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唐·皎然《诗式》)诗至此戛然而止,却意蕴悠长,引人遐思无限。
  此两句也回应了开篇两句所设之悬念:诗人虽独自—人,但却转启心灵深处的一扇门,独享孤独之静美,让心灵因体悟孤独赐予自己的恬静而得以丰盈。因为此时怡然独坐的诗人,与寂静的敬亭山刹那间灵性相通,融为一体。“相”“两”二字,表明诗人与敬亭山紧密相连,对山静坐,以山之空寂,反衬诗人心境之恬淡。此时诗人正独享孤独的诗意美,岿然静立的敬亭山正是悠然独坐的诗人形象的投射。此诗开篇两句是仰视所见之景,结尾两句则为平视所见所感,平视中既有向外的敬亭山,也有向内的内心世界。这里所表达的情感,即是李白在独自静坐时,与敬亭山同在,与之共享诗意孤独的心灵相通、相知之感。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有一段名言:“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诗人此时面对敬亭山,可以默想往昔的欢荣,甚至往昔的绮梦,也可以不去思索,悠然静坐,与天地意投神洽,聆听心灵的低语,享受一份静默,让一切都释然在诗意的孤独中。
  这首诗以浅近晓畅的文字,营造出安宁静谧之境,虽着意渲染出一份孤独,但却并非因抱负难展而滋生的无以排遣的孤独,而是如清人刘宏煦所云:“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山之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唐诗真趣编》)所展现的是令诗人心灵自由徜徉,一人得以静享的别样而诗意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