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对内容、主旨以及感情基调把握的偏颇。
例1 2011年北京卷
示柜秸(张来)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柜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①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分析:本题答案是B。从诗歌选项的内容来看,课改之后考察的对象越来越丰富了,过去主要考手法、诗歌语言、形象等,而现在更注重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序”里说得已经够明白了:“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秸。”此“卖饼儿”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使人观此情景,感慨万千,叹其为生计奔波的不易,于是作者有感而发作诗一首,目的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提出谆谆告诫。B选项中说“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如此生活艰辛,何来童趣?故不符全诗情调。A、D选项是就内容和作用来考学生的理解能力。C选项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符合人物身份,这也正是作者创作诗歌的出发点,和整首诗的基调一致,所以都是正确的。
例2 2010年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景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鸳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分析:本题答案是A。从四个选项整体来看,此选择题还是考核内容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这样萧瑟之景给人的只能是悲怆之感,哪来的昂扬奋发呢?显然A项是感情基调错了。B项是对诗句“荣华东流水”的理解,它联系教材诗文,既是温故又是知新,也为对主旨的理解搭了小梯子。C、D两项都是对诗句中物象的理解,结合诗人的遭遇,结合注释提供的典故,我们能够明白作者正是借助这些景物来间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仕途命运,所以正确。
例3 2004年北京卷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而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分析:这里主要考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这是—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诗人借助红梅的特点来展示自己的情感,梅花就是诗人现实情感的附体。首联“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而“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颔联讲到“我”虽然有一点红色,但是“我”还留有自己本质的孤瘦高傲与纯洁,因为下一句又点明“我”“未肯随春态”,就是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是诗歌的主旨。①题C选项中说透露出一丝无奈,显然是曲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红梅的赞美之情,理解错误。②题A选项中说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这就更是违背了作者不入俗的真正愿望了。
应对策略:第一,应抓住物象体昧诗歌的整体情感,多关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第二,找诗眼,它常常是感情总基调。第三,找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误区二:对词语的孤立理解,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 1999年全国卷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也是在解说词义上设误项,就是“风灯”,如果没有对这个词理解的生活基础,就只能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江月去人只数尺”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环境的幽静,正是夜半三更时分,沙头有静静休憩的白鹭,水中大鱼跳跃发出声响,更是以动衬静,所以整首诗歌的意境就是一个“静”字,哪里会有风呢?C项说“江风吹打桅灯”,这就
和整体意境不和谐了,这里其实是防风的灯,只是一个物象名词而已。
例2 2D00年北京卷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地花。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由,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分析:本题也在解说词义上设误项,就是C项里的“闲敲”。这里是表达闲适恬淡吗?我们看整个诗歌内容,题目是“约客”,干什么来昵?下棋。来了吗?没来,而且是都过了大半夜了还没来。试想你等朋友来做客半夜还没来,你闲适得起来吗?不行。那这里就应该是急迫而无聊的敲了,所以一定要结合整首诗歌来做题。
应对策略:第一,对于词语理解,要分析诗歌蕴涵的感情,要注意结合主旨和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第二,对于题干一定要读明白,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点。第三,强化三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全面理解诗歌。
误区三:对修辞的误用
例1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l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分析:此题主要考典故的理解,平时所积累的文学常识这次就用上了,但也正是这个原因,结果犯了习惯性联想的错误:D项说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这本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诗歌本意是这样吗?细读来是不对的。理由是曲中有“紫盖黄旗”一句,这种现象的描写,一般是用于对天子的,自然就是指孙权而不是周瑜了。“南阳卧龙”“八阵图”是专指诸葛亮,而不是刘备。因此作者真正要歌颂的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例2 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分析:此题其实也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C项实际是穿插了修辞的考核,如果对内容理解透彻,就不会在这里栽跟头了。“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而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让读者—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还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正因为是梦里的想象,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动静结合了。
应对策略:第一,答题的时候,凡是有修辞的地方要关注,慢读细读,找到切实的根据,才能放过,缺乏依据的说法,就是错项。第二,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修辞,这是我们诗词鉴赏的关键法宝,不可掉以轻心。第三,考修辞选项也是考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切不可脱离诗句,只看选项,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