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11期 ID: 138770

[ 苑子轩 文选 ]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 苑子轩

  一、教学建议
  
  关于“怀乡”主题的散文和诗歌,数量众多,语文版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可谓样本,极具挖掘价值。笔者建议学生在已有的关于怀乡主题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在课前研读同类主题的诗歌、散文作品。以诵读、涵泳等手段,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标题、主题。以赏析与“雨”有关的诗句、语句为切入点,学习总结文章“诗质散文”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技巧,在理解作者情思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独具的意境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整体把握。
  3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增强家国意识;陶冶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通过对文题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2 品析、鉴赏、学习本文特有的“诗质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检查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介绍作者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诗歌《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这首诗像他的名片,一方面代表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把他简化为“乡愁诗人”。其实他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散文都占据半壁江山。梁实秋曾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听听那冷雨》为我们铺就了走近余光中的心灵世界和艺术风格的台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去分享他带给我们的关于家国的爱与哀愁……
  2 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梳理文章脉络。(提出具体朗诵要求)
  明确:
  (1)在初春的雨季里,思绪由家及国铺展蔓延。(第1段)
  (2)由“雨”展开丰富而又别致的想象,渲染和强化对故乡、大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第2~14段)
  (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回忆、思慕埋入心底。(第15段)
  3 学生品读课文,尝试概括主旨。(提升朗诵效果)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支持个性解读,为“解题”进行铺垫。
  4 学生合作探究“听听那冷雨”这一标题的内涵。
  问题设置示例:
  (1)结合课后【初读印象】切入。
  (2)雨的声音可听,但是雨的冷暖也是可听的么?这样写是否符合逻辑?如何理解其用意?
  (3)当我们缓缓走出作者的文思时,你的手中是否还撑着作者连梦里都不忘撑起的雨伞,抑或,你根本就没有撑起那把伞,而是,一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一任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
  明确:“楚雨含情皆有托”,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雨”具有丰富而灵动的内涵,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远远大干“风”“花”“雪”“月”等意象,可以说淅浙沥沥的雨打湿了泱泱诗国两千余年的诗歌史。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了一种悲凉无奈的文化符号,是浓重的乡愁,是坎坷的仕途,是破灭的理想,是无望的前途。雨,成了诗人情感活动的背景,这背景愈是迷蒙萧索,反映诗人因海峡隔阻、亲情无寄而产生的悲哀沉痛就愈显深刻和细微。而“雨”之升级为“冷雨”,足可见作者已经和正在经历的现实拷问与心灵之殇该是怎样一种铭心刻骨!
  结合情景交融、实(气候)虚(心态)相生等创作手法,多角度理解“冷”字的内蕴。
  “听听”,在这里更像是一次次委婉的叮咛,偕同“那滴湿漓漓的灵魂”,引领读者走进绵绵雨季,赴约,一次深刻的心灵之约,去化解那百转干回的“家国之结”。
  5 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与研究】第3题。
  (2)找出你认为最有余光中先生散文特色的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
  1 学生交流、汇报课后作业(1)的情况。
  原文:只有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相关诗作:
  《更漏子》温庭筠(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
  《声声慢》李清照(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明确作用:
  为文章的“怀乡”主题服务。文章围绕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来展现,那是一种印在心中的不解的乡愁,是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围炉畅怀的感觉。关于“雨”的诗句的引用与吟咏,何尝不是作者沉郁缠绵、低回委婉的思乡心语的宣泄,何尝不是作者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独白?
  2 利用学生在上面的讨论、表述中所提及的关于“诗质散文”或者“创作风格”的思考点,进一步引领学生挖掘体会“诗质散文”的特点,检查课后作业(2)的反馈情况。
  明确:
  词语丰富、婉转清丽。文字凝练而隽永,是诗化的语言。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一段,连用
  “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狂野。“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等语句无不充满诗之灵气。
  节奏感强,多用叠音词,在增强文章的音韵美的同时,更加细致地描摹出当前事物的可感形象,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雨气空漾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等。句式变化多样,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构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善用修辞。如比喻:“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乌。”“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又如排比:“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通感:“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 能力巩固
  在“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续补词语,再运用所学所得所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体现“诗质”特点。
  4 下面是余光中先生的部分语句,摘录如下。请同学们体会分析其韵味、内涵及哲理:
  (1)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然而散文毕竟非诗。旗可以迎风而舞,却不可随风而去,更不能变成风。把散文写成诗,正如把诗写成散文,都不是好事。
  (2)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好。
  (3)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登高的壮士叫她“九州”,落魄的英雄叫她“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