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意思是不到他想尽力弄明白却又不能做到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引导他;不到他内心明白却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反复这样了。孔子的这番话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我们在运用这句话指导教育实践时,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前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疑惑。有疑惑,才会有“愤”;有疑惑,才会有“悱”,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的启发作用才能实现,教师“举一隅”,学生“以三隅反”。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知识得以自然生成,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疑,是课堂的生命。
“学贵存疑”,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或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或给学生设置疑点;然后,教师适时启发。教师把握好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课堂中贯穿一条这样的线,即疑一思一议一释。这条体现着过程与方法的线会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转变。这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自然生成的过程,是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
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说学校“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虽然他的这番话直接谈的是教育的本质问题,但同样会给我们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启发和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在教育理念上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在教学中常有人片面追求课堂的自由与活跃,并误以为这就是实践新理念。究其原因,还是如夏丐尊先生所言,很多教师还是更多地用心在水池的形状,而忽视构成水池的真正要素。由于学生没有针对文本产生真正的疑惑,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那么,课堂上的讨论、辩论等生动的互动方式不过是教者导演下的一出“戏”,学生自由活动之后,最终还是由教者把知识“总结”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以学评教。看一节课的质量,不能只看教师的表现,更要看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是有着独立人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教者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疑,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有个学生在复习《(论语)十则》中的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时,说:“译文译为‘天气寒冷了,这样之后,人们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有一处我不理解,松柏是不会凋零的,而译文却说‘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孔子不至于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吧,一定是译文有问题。”这个问题一出现,我马上鼓励说:“问题提得很有质量。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现在也不知该如何回答,那么大家可以探究—下。”这样,提问题的学生感到很自豪,“啊,老师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我能提出来!”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已经有了大大的成就感了。其他学生在欣羡之余,也会反思自责:“我怎么就想不到呢?”这样,学生就由以往的“我要认真听课”转变为“我要独立思考,努力探究”,就会以其独有的触摸方式,积极调动个体的经验,并主动回忆相关知识。最终学生从文言用词的特点找到了突破点,对孔子的这句话做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读。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配合,导致课堂沉闷,几乎所有的老师在作公开课时都愿意找擅长配合老师上课的班级。仿照当下流行的一种句式“被……”,即学生是被用来配合老师作课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疑、善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有活力。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哗、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们不妨在“疑”字上下一些功夫,生发出一种教育的方法与智慧。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要上课,是因为学生有疑惑。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课前我们已经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感觉如何?
生:有震撼感!太难受了!残忍,恐怖……
师:哪些地方读起来有困惑?
生:我不明白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获普利策新闻奖?因为文章题目明明写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生: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写道:“一个年轻的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作者写这一细节干什么?作者一定是有用意的,但我读不懂。
师:其他同学也有这方面的疑惑吗?
生:是。
师:那么,我们先看第一个同学的问题。你们了解普利策新闻奖吗?
生:好像是新闻界级别很高的奖项。
师:对。普利策新闻奖是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奖项。要得到这个奖项是非常难的,听说约翰·肯尼迪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
生:啊!(惊叹)
师:一个新闻作品要想获这么大的奖,就一定是在新闻写作上成就非凡,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而前面那位同学提到文章题目明明写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可写,或者可以说本文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为什么会获新闻奖呢?评委们不至于连什么是新闻都分不清吧?
生:那么,一定是我们还没能读出这篇文章作为优秀新闻作品的独到之处。
师:那好,我们就要看一看本文凭什么获这个奖。同学们,从哪里探究这个问题最好呢?
生:既然获的是新闻奖,那自然应该从新闻的角度研究研究。
生:对,那就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新闻,真正的新闻价值在哪里?
师:好,那什么是新闻?
生:新鲜的、能引起大家注意的事。
生:大家关心的事。
师:美国人对新闻有个生动的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生:哈哈哈。(大家很兴奋,点头称妙,称是)
师:想一想,初中时你们是如何总结新闻特点的?
生:新鲜……
生:客观、及时。
师:好,这三个词整合在一起确实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思考一下,本文的新闻特点在哪儿体现出来的?
(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
生:第一段“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会“最令人毛骨悚然”?这个感觉很特殊。
师:好,让我们想象—下,我们来到郊外,面对“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一场景,我们一般会有什么感觉?
生:轻松、快乐、美好……
师: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最令人毛骨悚然”?
生:因为这里是布热津卡!这里挨着奥斯维辛!
生:因为布热津卡、奥斯维辛与美好的景象不相称,奥斯维辛不配有这些东西。
师:什么样的景象与布热津卡、奥斯维辛相称呢?
生:黑夜、阴森、冷雨、昏暗、寒风、狼嚎、乌鸦、秃鹰……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文章的第二段。
生:“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师:刚才,我注意到大家在连读几个“不该”时的激动情绪。是呀,奥斯维辛只该与丑恶相伴,一丝一毫的美丽都不属于它,那才“合乎情理”。“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与奥斯维辛放在一起,反差这么大,怎能不“最令人毛骨悚然”?
生:老师,这应该叫“反衬”,这样更能表现出奥斯维辛的恐怖。
师:是的,说得好。如果有个人在奥斯维辛搞某种庆典,人们的反应会如何?
生:地球人都会谴责他。
生:那可不—定,应该是有良知的人。
师:强调得好,认识深刻。不过,如此说来,这更像是一篇抒情散文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可是一篇获了新闻大奖的新闻作品啊,新闻的特点到底在哪呢?
生:老师,我倒觉得本文开头这样写,正突出了新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新鲜,也就是“人咬狗”。(有的学生笑了)你想。看到“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作者觉得“毛骨悚然”,这还不够新鲜吗?这不就是新闻吗?
师:太好了!这一点确实有新闻特点,新鲜,与众不同。但是单看这一小部分是不行的,还没有普遍的意义,同学们应该就全文进行探究。
(学生们进一步独立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老师,我想给大家读一读第七自然段。
师:好。
生:“这样,奥斯维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的L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师:好,你想说什么!
生:这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它没有追求新闻单方面的新鲜、刺激,作者在写一种良心、一种责任。
生:我想从参观者的反应这一角度谈一谈。本来,奥斯维辛的丑恶是众人皆知的,时隔14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当他们来到奥斯维辛,亲眼见到毒气室、焚尸炉、牢房时,还是”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目瞪口呆”。参观者心理上早有准备,但还是被强烈地刺激了。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
师:哦,我觉得你的认识很深刻。是啊,人们常说,时间是医治伤痛的良药。但是对奥斯维辛来说,时间永远抹不掉这一痛苦、这一丑恶!
生:这也更能映衬奥斯维辛的恐怖。
师:补充得好!这样看来,本文确实体现出了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鲜。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有新闻的及时性这一特点。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不正是在及时地提醒人们,现在和平了,14年前的恐怖,儿童们是不知道的。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掉历史。
师:是啊,14年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现在正有提醒人们的必要了。”(鲁迅语)
生:啊,有一处描写我好像读明白了。第九自然段:“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雏菊就快要把丑恶遮盖住了,这也是给人们的提醒。
生:老师,我开始还以为这处描写是在赞美生命的顽强,看来,这样解读有些不妥。现在我也觉得这是对人们及时的警告。
师:同学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很好。不过,探究出本文的新鲜与及时这两个新闻特点还是不够的,客观性在哪里?要知道,这可是新闻的关键啊。本文有许多强烈的情感显露,如“毛骨悚然”“目瞪口呆”等,这不就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了吗?你们知道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这一概念吗?
生:没听说过……不太明白……
师:“零度写作”,是指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这也是新闻写作的一种原则。报纸上的消息都运用了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许多人认为本文没有遵循“零度写作”这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写法和原则,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我手里的一本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的意见也是这样。大家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分组讨论3分钟。
(学生们分组讨论。)
师:好,时间到了。请各组推举代表发言。哪个组先来?
生:我们组认为,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突出来写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一开始,作者就抒发了看到布热津卡环境美好后的强烈感受——“毛骨悚然”,然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强烈的情感一直在伴随——“一场噩梦”“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目瞪口呆”“不可思议”“臊红了脸”“回顾良久,思绪万千”“喉咙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可以说,本文—直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
师:很好,你们组讨论的质量很高,观点有理有据,有一定的说服力。好,还有哪个组要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大多数同学也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新闻,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正是这一新颖的特点,本文才获奖。
师:说得好。不过,“大多数同学”?说明组内有的同学意见不是这样。
生:是的。请我们组内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和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不一样。说……不太清楚,总感觉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情感……
师:好,我想说几句支持这位同学的话。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文中表现出的情感,不是他一个人的情感,而是参观者的共同感受,是……是一种大众情感。(有笑声)请大家不要笑,读这篇文章是不能有笑声的。同学们注意—下作者抒情时的用词,“最令人毛骨悚然”中,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我”,“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不该有……不该有……”这都是大家的共同想法。我想,大家看文本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再注意看第三自然段,看看会得到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一生要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些通了。第三段,作者说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来到“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大家来到此地的目的或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或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或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这不就说明感情是大家的吗?
师:是啊,文章第三自然段已经清楚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那么,后面的内容和这一段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思考、讨论。)
师:讨论结束,怎么样?
生:我觉得,后面的内容、情感的抒发都是对这一段的回应。如第九自然段,作者写到,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维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而令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这里,一是证明了恐怖的事实,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后面紧接着的“毛骨悚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臊红了脸”等强
烈的情感表达都是客观地表明奥斯维辛比“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还要可怕。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情感确实是客观的,本文抒发的不是单方面的个^感情。
生:对,老师,我就是这个感觉。(老师用赞赏的眼光看看他。)
师:现在,我们看看另一位同学的问题——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一个年轻的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作者写这一细节用意是什么?
生:老师,这一细节的用意如果用原文的话说,就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
生:还有“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以及“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人他们致意”。
师:是啊。如此美丽、可爱、天真的姑娘也无法逃过这一劫难,反衬出奥斯维辛的丑恶、恐怖、灭绝人性,并向这一美丽的生命表达深切的同情、怜惜和哀悼,提醒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要忘掉人类的这一悲剧。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些纳粹集中营里的照片吧,看看这些被恶魔摧残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为之哭泣的时候,我们会对人类曾经的这段历史说些什么?我们要对人类的未来说些什么?
(多媒体演示图片,同时播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
师: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会获新闻界的最高奖?
生:因为它鲜明地体现出新闻的新鲜、客观、及时的特点。
生:更因为它鲜明地表达出了对现实的警告,表达出了一种对人类的历史责任感。
生:作者罗森塔尔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生:本文思考的是人类的一个大主题。
师:很好,“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句话本身就是最大的新闻。今天同学们的课堂表现都不错,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把良知、责任永存心中。
师:请同学们依据课文中的照片《不明真相的母亲带着孩子走向毒气室》,用一段文字动态地表现它的内容,可以客观地记叙、描述它的内容,也可以就照片中的某一个人物,以第—人称“我”做主观性表达,文段不少于400字。这是今天的作业。好,同学们再见!
点评:
用疑惑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当包括培养思维能力,这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便是善疑、善思,这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一些传统教育中极为宝贵的东西正在被我们所忽视。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许多课堂的所谓活力还停留在蜻蜒点水、浮光掠影的层面上。而锦州中学秦伟老师注重吸纳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以“激疑”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节课为我们诠释了他对语文教学最质朴的思考—因为学生有疑惑,老师才有必要上课。具体地说,这节课给我们以下思考:
第一,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不是教师的课堂行为,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一节课或教师的教学不仅要看他如何教,更要看学生怎样学、学得结果如何。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使知识得以重组,思维得到发展。
第二,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标志是其自身对疑惑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课程改革不能满足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评价课堂气氛,不能只看讨论得是否热烈,回答问题人数的多寡,更要看讨论的问题是否紧扣文本,是否有思考价值,学生的发言是否有质量。在秦伟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面对文本、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没有把它们当做摊派的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这是文本阅读中一个极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与文本生命的平等对视,学生一切的疑惑和思考都是由阅读文本而引发的,而不是来自教者韵干预和强加。
第三,面对文本、尊重文本。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加入太多外在因素,—切的思考与探究都应围绕文本进行。抛开对文本的理解、抛开对语言的揣摩,是语文课的悲哀。
第四,学生的疑惑为教师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但教师的职责不是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辨析和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过去我们对讲课的“讲”宇理解得比较狭隘,大有包揽所有问题的雄心,殊不知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失去重点,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探究的良机。如果教师能像秦伟老师这样在上课伊始就抓住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一贯到底,巧妙地启发、引导,就会很好地解决目前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教学是一种智慧,这一智慧来自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每一个环节的认真反思,这种反思不是单纯的总结,而是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