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要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实现教育的创新。正如《纲要》中所说的,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那么,教育创新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唯有教师的创新精神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使这支庞大的队伍承担起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任务。不能想象一支创新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地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使广大教师树立发展的学生观,使广大教师明确,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要尊重学生,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要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材仅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和中介。要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观,使广大教师明确,教学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要使广大教师树立合作的教学观,使他们认识到,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自主构建的过程,也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要使广大教师树立发展的评价观,使他们认识到,质量不仅仅是指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提倡教师以自己、以课堂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坚决消灭那种呆板的、扼杀创新能力的教学现象。
再次,要努力培养教师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还有,要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科研并不深奥,要把教学与研究和谐地统一起来,把教学当做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以加强自己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加快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步伐。
对政府行政部门来说,要培养教师群体的创新精神,至少还需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政府应建立鼓励教师提高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机制,营造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应该承认,这些年来,我国对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扶持,但这种重视与扶持还是有限的,还缺乏机制的保障。因此,许多以培养教师、学生创新精神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及其成果往往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在大范围内加以推广,从而发动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受益。本人从教已36年,发现有许多教师有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做出了特殊的努力,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但由于缺乏机制的保障,这些宝贵的方法和经验没有在更大范围推广,是很可惜的。其次,政府也应加大对教师创新能力培训的力度。近年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但在这些培训中并没有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出来。这样,往往会造成教师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直接后果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希望我国能早日建立激励教师探索提高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机制,加大对教师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有效培养教师群体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