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初次备课时,我想在课的前半段立足于解读者的视角,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熟读文本,了解本文的结构:而在后半段则以鉴赏者的视角来解读文章,让学生来品味文本比喻论证的妙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一、设境朗读
1 假设你面前站着你的弟弟妹妹,你要劝勉他们学习,请用苟子的口吻把《劝学》读给他们听。
2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你突然回想起了苟子的<劝学>,你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诵读起这篇文章。
3 为了表示对苟子的敬意,让我们齐声诵读这篇经典吧!
二、理解结构
1 展示教师读后感,请同学在空格上填上恰当内容。
《劝学》读后
苟子之所以劝学,是因为事与人都可以向积极方面转化,故得出论点:学不可以已。方法无他,唯善假于物也,但是需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不躁,
2 与学生边填空边探讨文中的例证。
三、鉴赏阅读
阅读颜真卿的《劝学诗》,将之与本文在表达目的和表达方式上做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整个设计以解读这条线贯串。朗读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我设计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朗读文本,这一环节将使朗读这一容易虚化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师生共品读后感的环节中,教师将帮助学生建立本文的大概结构框架,这又会推动学生走进文本。为了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妙处,还通过“鉴赏比较”这一手法来架设桥梁。
然而,我对这节课的效果并不满意,课堂仍是那么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喜悦。“设境朗读”没有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倒让人有哗众取宠之感。“鉴赏阅读”虽有新意,但是不知怎的,这一环节后学生竞有点茫然,他们对苟子为何要用比喻论证也不太清楚。集体填空虽有实效,不过很快就淹没在收效不明的鉴赏阅读所带来的沉闷茫然之中。
在反思中,我想到了干国祥老师提出的课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魅力l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中第三重境界是达到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个顿悟要求前面有一个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能达到第三重境界的是偶然与少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能刻意勉强追求的。
显然第一重境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实在有效,大部分教师都是能做到的。第三重境界又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这样第二重境界就是需要我们教师跳起来摘的桃子。我们应该为之努力。
苟子的《劝学》怎么上能到达第二重境界呢?
翻阅着《劝学》的备课资料,面对着两千多年前的陈年旧事,我陷入迷茫:什么知识能让课堂有发现的喜悦呢?突然,上面收效不大的颜真卿的《劝学》在我的大脑中又重新闪烁起来。
《劝学》诗,主题比较单一,就是劝人珍惜时光,勤奋读书。苟子的《劝学》文,是基于他“人生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的,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学不可以已”,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知明而行无过”,这正表明了苟子的重“智”精神和为学目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而知之”,无须学习,只需要“内省”,”求放心”。两者一比较,就可看出苟子的主张更有积极意义。
在《劝学》篇中,苟子提出了许多今天仍然有劝勉和指导意义的观点。例如他提出学习要坚持不懈(学不可以已):要广泛地学习,又要每天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与反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思与学比,学更重要(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学习要日积月累,用心专一,才能取得成就:等等。苟子这些观点,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讲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类比,引申而来的。比喻往往由远及近,且多正反对比,极有气势,在对比中彰显道理。
两者比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很多“密码”:“劝”为何解释为“鼓励”?苟子《劝学>为何要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苟子为何要从多方面阐释“学不可以已”?苟子为何要做大量的比喻论证?课堂如果致力于这些“密码”的解读,展示知识,展示过程,重视演绎,摒弃说教,那么学生将有发现知识魅力的兴奋,课也才会活起来。
苏教版把《劝学》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这一专题第一板块是“经典的力量”,选的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二板块是“求学之道”,选的是《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第三板块是“从质疑到创新”,选的是王梓坤的文章《贵在一个“新”字》。稍加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一专题的教学意图: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价值和学习过程中质疑创新的重要。《劝学》显然也应承担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但语文课不是政治说教课,教学中只有通过文本的细读、语言的咀嚼才能实现这一意图。
第二次设计,我在目标设置精确、预习指导细化、板块教学时间的调控、师生教学行为之间的照应等方面都狠下了工夫,教学设计详见下表:
第二次教学设计目标定位清晰细致,预习指导实在有效,基础知识学习扎实细腻,而且最大的亮点是有了发现知识魅力的喜悦。本课的核心目标即是本文的表达技巧,为了有效掌握它,课堂引入了“比较异同”这一环节,有了“比较”这一支点,“发现”的思维启动了。学生在对《劝学》诗和《劝学》文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又被引入到对“什么原因导致二者不同”的思考中。此刻《劝学》写作背景的适时引入,对学生的思维就有更多刺激作用和推动力度。课堂上的“发现”由课文疏通、段意概括、感知文本、比较鉴赏铺垫而来,这样课堂更有步步深入的过程感,知识的内在魅力被挖掘了出来。
第二次《劝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劝”的含义、论述的多层次、比喻论证和长短句式的运用意图。为实现这一目标引入了“比较理解本文与颜真卿《劝学》诗的异同之处”这一动态环节,从而高效实现了教学意图,还让课堂充满了发现的魅力,学生始终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