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本来是服务平民的教育,但是却正面临着无奈,畸变为“逃离”平民的教育。
《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以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乃是教育目标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审视语文教学社会效能的重要标尺。能够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特别是服务底层平民的“平民情怀”的语文教学,才是顺应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语文教学。
“平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百姓”。那么,按我的理解,“平民情怀”应该就是真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自觉尊重、维护普通百姓的各种权利,以提升普通百姓的生存质量为己任的情怀。 有人会说,平民情怀是针对“非平民”而言的,对于普通人,谈不上平民情怀。似乎应该是这样。但是,现实却让我们尴尬。因为,当今的时代,“平民情怀”正在平民中丧失。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穷国办大教育,历史的原因、基础的原因、现代化进程的原因,等等,使许多教育怪现状层出不穷。身在教育一线,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育,本来是服务平民的教育,但是却正面临着无奈,畸变为“逃离”平民的教育。在某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校门口堂而皇之地挂着宣传标语:考上大学穿皮鞋,大学落榜穿草鞋。中国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普遍的目标就是让教育改变孩子人生,让教育成为快车道,载着孩子进入上层社会。平民的教育成了培养贵族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们心无旁骛获取高分然后顺利地成为知识精英逃离平民阶层,也为了让管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孩子们一走进校园,社会、学校和家长就有意识地不仅在思想上也在生活场景上隔断他们和“滚滚红尘”的联系。孩子们不得已蜷缩在校园四角的天空下,提前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年伪贵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恐惧底层,鄙视老百姓就自然而然。
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很复杂,这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社会正在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平民教育的严重滞后付出代价。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效益,但是,并没有让中国人实现相应的精神着陆。“平民情怀”的丧失是中国知识分子甚至是中国人精神迷失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从日常的教学人手,挖掘和凭借教材中的“平民因素”,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平民情怀,铸造学生的平民人格,为学生未来成长为优秀的平民和树立服务平民的理想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富有进行平民教育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就会有所作为。
首先,我们要借助教材中涉及平民生活的经典课文,通过鲜活的文本解读和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平民生活,了解真实的人生苦难,点燃学生心中的责任感。其次,我们要点拨学生欣赏平民的美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百姓和服务百姓的浩然正气。第三,我们要以教材为原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走进滚滚红尘”的主题活动,促进情感的内化,和学生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平民价值的重建。
为培养平民情怀助力,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我们要在学生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什么是语文?语文不仅是高雅的唐诗宋词,浪漫的汉宫秋月,语文更是黄土地上的稻谷香气,是祖辈的苍颜白发,是父辈的伛偻腰身,是孩子的笑涡,是青年的血气……如果我们是未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那么我们就必须担当天下道德与良知,懂得百姓冷暖、民生疾苦。为民争,为民爱,为民呼,为民死,这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