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化语言,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情感现象的反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运用情感化语言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情感烘染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情感激励与教学对象的和谐统一;教师情感与语言情感的和谐统一。总之,灵活运用情感性语言能增强教学的穿透力,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使教学取得最佳效应。
[关键词]情感化;和谐;激励
唐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化语言亦有一种移情作用,这种移情作用可以使教师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今,许多的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比如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但是语言教学仍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追求语言形式和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然而,如何运用情感化语言进行有效教学呢?
首先,情感烘染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
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理想”仍需我们为之奋斗,而呼唤一种博雅的人文教育则就更成为各级教育迫切需要。情感化语言“情”字打头,因此,在教师以情唤情、以情激情的引导下,领悟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是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情感化语言如何才算达到预期效果呢,“让学生感动”、“能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能达到泪水汩汩的效果就更好了”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里很容易有一个偏差,就是和教学目的偏离。教学最主要的还有专业知识的分析与传授,比如关注最多的语文教学,假如我们一味地追求“感动震撼”,解读课文之前潜意识里就会抛弃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教学的视角、关注点也随之偏离了。就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因此,对于“情感化语言”的教学,我们不能被“情感”给蒙蔽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情感的旋涡” 里走出来,细细端详我们的文本,立足文本的语言,再去追求立人与授业共生的境界。
其次,情感激励与教学对象的和谐统一。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性的语言极为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情感性语言要注意教学对象自身特点并与之和谐统一。情感化语言,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情感现象的反映,是教师用来向学生讲授知识,激发学生的感情、激情、情趣,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点拨学生心弦,启发学生心智,使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语言。富于积极的情感性语言,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和谐,心心相印,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心理状态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天真活泼,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的激励语言应具有童趣和诱惑性,而与教学认知过程的结合不要求过于缜密;中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和经验,具有竞争性,但不切实际的评价和鼓励已不能激发学生,激励性语言需要与认识过程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趋向沉稳、辨别语言、琢磨心态的能力已初步形成,教师有意识的激励不一定能起到情感推动作用,激励性语言必须与认识过程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情感自然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激励方法应该有所区别。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使用激励语必须讲究一个度,而控制这“度”的重要因素,应该决定于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多少,无私的爱心,方能实现情感自然而然的表露。单调平淡的激励并不能实现情绪的升华。
第三,教师情感与语言情感的和谐统一。
情感化语言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的措辞精美,语言是情感的一种载体,教师用情所在是真情还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伪情直接决定情感化语言真实的魅力。比如曾有位老师在准备《背影》这篇文章时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的父亲,在朗读时不禁泪洒课堂。学生看到此情此景,听着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可能就会超越他们那个年纪对感情的把握,并且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教师的情感化语言,是带有情感性质和色彩的一种类型的语言,教师的情感化语言,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情感现象的反映,教师自身真实情感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情感化语言的教学效果。
因而说,语言的丰富变化、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情感与理念聚合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心声的自然流露,是思想的必然结晶,需要学习、省悟和锤炼。只有学多了,悟透了,才能习得、掌握甚至臻于娴熟。
总之,教师要从整体上驾驭活动教学,还应从导入开启语言的情感性,灵活运用情感性语言能增强教学的穿透力,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使活动教学取得促进学生成长的最佳效应。
作者简介:尹红霞,邢台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