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的让学生掌握了几种技能或者几个知识点,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我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文学鉴赏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通过笔者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兴趣;意象等措施
文学鉴赏是读者和文学作品之间一种互动的审美活动,读者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在知识上获得了丰富,在情感上得到了陶冶,在素养上得到了提升,接受了文学美感的润泽。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同学们或是启迪,或是激励,或是领悟,最终对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如何能让学生们进行高质量的文学鉴赏,已然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课程导读,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做一切事情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鉴赏学习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最终高质量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包含着兴趣,学生们才会做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所思所感,去细细的品味文学作品带给他们的新鲜和震撼。比如对于世界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说道:“有一个英国青年叫做鲁滨逊,他在十九岁那一年和同伴一起航海,再经历了无数次风浪之后,船上的人都死了,只剩下被漂流到一个荒岛上,没有同伴,没有房屋,没有食物,只有丛林中哪些以吃人为生的野人,想要生存的鲁滨逊改如何面对呢?但是顽强的鲁滨逊不但在岛上生活了近三十年,还就下了他一生的好朋友星期五,最终回到了他的祖国。三十年,鲁滨逊是怎样度过的?他吃什么?住在哪里?如何应对哪些野人,又是如何救下自己的好友并最终回到英国的呢?相信大家看完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二、默读文章,把握文学意象
默读文章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当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要对这篇文章一探究竟的时候,教师要稍微平静一下学生的情绪,指导他们对文章进行全神贯注的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们体会到文章中所描绘的各种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逼真的画面,这对于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深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只有短短的十八个字,却描写了九种意向,分别是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不同类型,不同空间,不同的情感色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些意向的基础上,作者又用九个字对他们进行了描绘,分别是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加上这9个形容词,一幅画面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枯萎的枝藤,枯黄的老树,黄昏下的乌鸦,然后是小桥流水上的一户人家,唯有作者,伴着西风,骑着老马,徘徊在古道上,而作者这样的断肠人,却是无家可归,一种萧瑟和凄苦的感觉涌上了心头。学生通过对意向的准确审美感受,能够进一步领悟作品的主旨,从而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深化情感体验,为下一阶段的欣赏铺好路子。
三、反复品味文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中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常见的一个毛病就是“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特别是一些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作品,往往只记得一些情节的叙述,而对于这些精彩情节的描写却是一带而过。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刻画,才使得一些作品有着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们加深对一些词语和字眼的重点理解,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用一个“排”字生动的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改用一个“摸”字,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这时候一方面已经年老体衰、酸气全无;一方面又突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生计维艰。“排”、“摸”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其概括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中的“钻”,“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中的“亮”和“逼”。 正因为春雨中的小草的生命力太顽强了,那浓郁的绿色太美了,所以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三个字,把春雨中小草的魅力尽显出来了。通过一些关键字词的解读,逐渐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好习惯,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我们阅读时漫不经心,不去具体地细致地深入地感受和把握艺术形象,不作设身处地的体验,积极的想象,那么,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就得不到审美的享受,这种阅读仍然不是鉴赏。相反,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阅读,深切感受,深入体验,积极联想,仔细玩味,乃至达到“入迷”、“忘我”的境地,那么,我们便会感到审美享受的满足和愉快。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勾起学生已有的情思体验,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新形象,将“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进入作品意境,进而产生思想共鸣。《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作者歌颂了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养育了中华民族,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能体现黄河奔流气势的照片和视频,配合歌曲版本的《黄河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达到培养学生爱国热情这一首要目标。
五、在阅读后开展讨论
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们去积极的思考,这可以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们展开积极地讨论,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努力丰富着自己观点的同时,还倾听了别人看法,更加丰富了自己的视野,最终形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例如通过阅读《愚公移山》,笔者给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话题,愚公这样做到底值得不值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学生们纷纷讨论,有的同学说,移山虽然很艰苦,很漫长,但这是一种精神,总有一天,会达到愚公的目标的;有的同学说搬家只需几日 而挖山需要几十年 衡量一下便可知道哪个更省时 时间就是生命 不可虚度。讨论的不可开交。最后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添加这样的讨论环节,是大有裨益的。
六、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
在加强阅读鉴赏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必要部分,更是学生的最终目的。中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知识层次的限制,不可能有较强的独立鉴别能力,教师应当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特点,分层次向他们推荐优秀图书。例如本校的做法是教师将自己的读书感言写在如图书后附带的一张卡片上,阐明向同学们推荐的理由,图书馆也根据教师和同学们的反映,绘制图书排行榜,向同学们重点进行推荐。最后,教师要注意关于阅读方法的传授,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阐述了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几点措施,希望广大同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鉴赏能力训练与培养,改变以往阅读教学忽视鉴赏能力训练的局面。各阶段教学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的机械运用,只是针对不同阶段的鉴赏心理而相应考虑选择的方法,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简介:李芳香(1985—),女,湖南祁东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就职于湖南省祁东县蒋家桥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