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70

[ 胡碧琴 文选 ]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 胡碧琴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教育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心”着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要使学生心悦诚服,班主任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灵;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说哪一点最令我感到欣慰,那就是我一直与我的学生们在用心灵交流。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要想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走进学生的心灵非常之必要。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心灵不等于心理。心灵指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而心理则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类似于哲学里的意识范畴,研究人的心理学问,叫心理学。我觉得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要广于人的心灵。尤其是教育学诠释的往往是学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心灵却多指认知以外偏重于人的情感、志趣等非智力性因素。因此,班主任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也要了解他们情感、志趣等非智力因素水平。这要求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是人的主脑和灵魂。一个人没有心灵便只剩下躯壳,但没有心灵的人实际是没有的,只不过反映在该人心灵是否丰富,是否健康,是否美丽等等。
  现代教育学要求给学生以全面发展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应从学生的心灵入手。唯理主义的心理学教导教师剖析学生的认知心理(即思维特点)。特别是应试教育下,教师老是在学生的认知对象——知识上反复诠释以使知识能够映刻在学生的脑海上。或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寻找一些诠释知识适合他们这一心理特点的有效方法来讲授。长期下去,学生以偏智这一模式发展,岂能做到全面发展?
  一个健康的人有着丰富的心灵,而偏智的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只会损害健全人。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有着健全的心灵。爱因斯坦理论思维卓越,也是个小提琴好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有看深厚的唐诗艺术的底蕴等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给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促进。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这中间的契合点绝非纯智力使然,司马迁著《史记》也是因他的意志因素因此,教育学早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就包括这些重要的成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为发掘学生的所谓“情商”,教师要着眼于全体中的个体。全体指每个学生都是教育的对象。而不应是重视这生和忽略那生;个体指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是研究的对象,而不应是重视考试和批评调皮等。从这点出发,走近学生,进入他们的心灵。这其间的注意点我强调应有以下:
  第一,尊重学生。师道尊严这一传统教师观在农村中学表现更为突出,课堂上如此,课下亦如此,以至于学生见到老师总是怕,而未见到老师却又是大胆而叛逆。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怎能使师生互动,搞好教学?又岂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让学生全身心地发展,首先得改变这种紧张的局面。不少教育理论提出爱的手段。笔者以为,爱学生自然好,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会造成长辈对晚辈式的呵护和关爱。这仍然不是平等!当然师生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但不尽可能地实现或趋向于这种平等,是无法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无法了解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的情感、个性、志趣、想象等等许多方面的东西。平等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而教师尊重学生是实现这种平等的前提。
  第二,关注社会和小区域环境。由于心灵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它必然有社会和环境的烙印,研究社会和环境特点实属必要。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状况,特别是各种快捷媒体的信息传播,经济触角的延伸,学生自身营养的改善,使得心理、生理的发展都不同于往日,不少学生既表现前卫,又刻意模仿,但大多有胡乱之感。而地区的特点是相对闭塞,以至不少学生内心枯燥干涸。这都要求教师既要寻求他们的共性,又要寻求他们的个性差异。
  第三,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家庭生活是影响学生个性的主要内容;各个学生有他们不同的家庭。教师宜通过多种手段予以了解。如家访、家长与教师沟通会议、通过旁问等。然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庭却呈现出这种状况:独生子女的宠爱、经济条件的悬殊、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多数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造成畸形的关爱、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由于教师的工资低下造成家长的漠视…这些都是不利因素,它们增加了沟通校方与学生方之间的难度;也易削弱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但作为人民教师,一定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职业道德,克服困难,以培养人这一光荣任务为己任。
  第四,加强自身学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得一点哲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并能寻找到更好的指导性方法。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常常变新,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采用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其他的学科也应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学生心灵的朋友。
  以上所讲,只是我这几年的工作体会与总结,实际上,想打开学生的心灵不是件易事,它非常细致,非常艰苦,非常严格。它不仅仅只是以上所讲,而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例如经常遇到的学生生理病痛等突发事件,受批评后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对荣誉的冷漠,而迷恋调皮破坏的习惯行为…总之,它需要我们教师的综合处理,细致对待。我们希望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找到有效的办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拥有一颗聪明而美好的心灵,做一个德、智、体、美、劳俱佳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简介:胡碧琴,浙江省永嘉县碧莲镇中学。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