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3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徐 玲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道德与品质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几乎都能找到思想教育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就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在这些职能中,“传道”是放在首位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道德与品质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 师德熏陶,感受德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做学生的知心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他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加工人,而应当以有机生成的方法教育学生,要对学生倾注一片真情,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坦诚共鸣,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几乎都能找到思想教育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
  (一)结合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牢牢抓住,重点分析和讲解。
  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让他们感受美丽的长沙秋景,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感情,接着,让他们谈谈家乡的秋景,从而把引导他们把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对家乡、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在讲授《与妻书》时,同学们都为侠骨柔肠的林觉民感动不已。我问他们哪个句子最感动你?为什么?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找出“为天下人谋永福”,“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等句子,我感到他们的内心已经被林觉民那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所触动了。
  (二)结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进行德育培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无疑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这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拥有崇高精神的作者本人的形象。如在讲授《报任安书》一文时,我专门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屈辱地生存?我让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有关司马迁生平的片段,然后一起探讨司马迁的人生观。我在大家探讨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司马迁“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的人生价值观,并联系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堪压力导致轻生的案例,让他们在比较中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第二类是课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在讲授《项链》一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时,我让学生对玛蒂尔德进行评价。通过讨论,大家认为玛蒂尔德是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虚荣心借了项链,结果丢了项链,自己为了赔项链付出了十年的代价。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找找马蒂尔德身上有没有闪光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他们认为,马蒂尔德没有被丢项链的打击打倒,选择轻生,她也没有逃走,而是辛苦工作了十年,赔偿了项链,她身上的坚强和诚实的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三)结合写作训练,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所谓“文为心声”,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作用。
  三、 课外活动,延伸德育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为了把德育延伸的课堂外,我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特别的作业。比如我给高一学生安排的暑假作业是“七个一活动”:为家人至少做一顿饭;为家人至少洗一次衣服;在家里至少做一次清洁卫生;为长辈至少捶一次背;背诵至少一首古诗;阅读至少一部名著或名人传记;自办一份手抄报。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不应强行灌输,更不能无中生有,要结合作品具体的特点,让学生在获得语文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得到心灵的净化,品格的提升,真正的达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简介:徐玲,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沙洲西路109号,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