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73

  

生命中的“宝贝”

◇ 苗 琼

  一日,闲逛于书市,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大红的外表,显眼地立于书架上。随手抽取一看,书名是《宝贝,宝贝》,周国平著作。红红的底子上,正中间印着“宝贝,宝贝”四个大字,白色的,竖着,赫然于目。旁边一个卡通的小姑娘图像,可爱,纯真,红帽子,红衣服。书的封面中间横着的一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可以没有一切,不能没有你,宝贝。我不能没有一切,因为有了你,宝贝。”翻了翻简介,当即决定买下。
  整本书读完,心里感慨良久——这本书是周国平写给第二个女儿啾啾的。是他在经历中年丧女又老年得女后的思考与积淀,交织着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款款深情和自然流露的哲学大师风范。 “这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为他所爱的女儿写的一本书”,周国平如是说。但是,字里行间又处处显出这是一本多么“不普通”的书。周国平用日记体的语言,哲学家的眼光,记下了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如同一个藏宝迷搜集一颗又一颗珠宝,简直到了贪婪的地步”。正如书名,女儿是周国平的“宝贝”,同时,他认为“养育小生命的过程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宝贝”。
  作为一线教师,我尤其关注周国平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同时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他写道“对于啾啾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至于将来的发展会如何,则完全不予考虑。我的原则是:兴趣为王,快乐生长。她喜欢就行,高兴就行,一切顺其自然。是否在课外学点什么,学多久,也根据她的兴趣来决定。当然,要知道有没有兴趣,必须给她机会,让她尝试,并且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观察。在学习一种艺术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这时不要轻易放弃,不妨看一段时间再下结论。一旦发现她确实没有兴趣,就决不强迫她继续学。在我看来,长期强迫孩子学习一门艺术,是完全违背艺术的本性的。这样做往往是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最后即使培养出了一个艺术上的能工巧匠,付出的惨痛代价却是不可治愈的心灵创伤和人性扭曲。”是啊,艺术本是陶冶人的心灵的,但是在现在的大部分家长的眼中却成了孩子上好学校的砝码。我们每个做父母的,眼见别人家的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艺术班,也禁不住眼红心热,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去上也许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看看眼下遍地开花的各种兴趣班,真不知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真正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的。
   周国平还写道“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我一直认为,分数真的不重要,至少比真才实学次要得多。事实上,课堂上的好学生日后碌碌无为,课堂上的平凡学生日后大有作为,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我要让啾啾保持清醒,始终记住主要的努力方向。所以,无论她得到了好分数还是她认为的差分数,我都会向她强调:分数不重要。”分数重要吗?在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眼中,分数是如此的重要,不是说“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嘛。特别在学校,每月一次,甚至每周一次的考试,是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分数,成了贴在学生脑门上的醒目标签,高分者,老师的宠儿;低分者,就是眼中的“差生”。教育,变成了培养分数的工具,其他的一切变得如此之轻,什么“人文”、“素质”,全是靠边站的东西。这种现象从小学就已经生根萌芽,直至初中、高中。很多一线教师,包括教育领导者,都对此应试教育有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体制不改,现状就会一直维持。周国平在书中这样说:“近几年里,我接触了若干名校的校长,包括小学的和中学的,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他们对应试教育也是不满乃至痛恨的,努力在现行体制的框架中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开辟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这使我看到,我们所缺的不是教育家,而是好的体制,有了好的体制,这些教育家将更能大有作为。”在现行体制下,学校类型单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就业与高学历挂钩,能不能上大学又取决于高考,在高考的魔棒下,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变得合理了,谁也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于是应试教育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家长和孩子不得已被携裹着加入这支大军,倒逼着老师看重分数,心中不愿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育。教育的功利性和极强的目标性让分数成了人们眼中的“命根”,恶果就是孩子幸福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周国平,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看透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于是他对心爱的女儿说“分数不重要”。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为父为母的我们怎么办?抗争?妥协?周国平认为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作为女儿啾啾好朋友的周国平,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更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实施自己庸俗抱负的工具,而是把孩子视为和父母一样的独立、平等的人,小心翼翼地保护她在应试教育下快乐地成长。一方面鼓励孩子适应班集体生活,做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孩子,另一方面,又淡化她在这方面的意识,不要把这些看得太重,在两者之间把握好一个度。他说:“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样的学校,务必让她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护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体度损害。”
  每个来到这世上的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无法替代的宝贝;培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周国平用文字筑起了一座父爱的丰碑,值得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仰视。读过这本书,我们也许会做一个不太后悔的父母,做一个不太看重分数的“教育者”,和他一样,尽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空。
  
  作者简介:苗琼(1975—),女,江苏连云港人,中教一级,曾获得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现欲评中教高级。

生命中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