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31

[ 张向勇 文选 ]   

宁夏民族艺术奇葩——回族器乐

◇ 张向勇

  [摘要]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宁夏民族艺术中,回族器乐在其中始终闪耀着其独特耀眼的光芒。认识了解回族器乐的构成及演奏将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相关课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民族;艺术;回族;器乐
  
  回族民间器乐,通常依靠群众手耳相传进行制作及演奏,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即兴性和变异性显著。回族民间文化浩瀚辉煌且历史悠久,使得回族民间音乐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在伊斯兰文化影响下,回族人不善歌舞,却流传下来一些民间传统乐器,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回族器乐。回族民间使用的乐器,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羌笛悠悠霜满地”等诗词,均是对羌笛、芦管等古代宁夏边塞乐器的真实描述。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逐步演变为现今的宁夏哇呜、咪咪、口弦等。在历史变迁中,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及其罕见,但是直至今日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根据各种民间乐器的研究和书籍整理统计,现遗存的回族民间乐器有口琴子(口弦)、泥哇呜(埙)、咪咪子(管子)、芦笛(筚篥)、鱼吹吹、皮皮子(胡笳)、角笛(牛角号)、羊头弦子(阮类)、果核(口笛)、桦树皮脚踏鼓等十余种。这些乐器常在民间演奏,篇幅较小,以自娱性形式为主。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乐器口弦,是一种独特的、并且非常大众化的民族乐器,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乐器史上口弦也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它是泛音乐的鼻祖。该乐器不仅在中国的许多少数名族地区流传,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此类乐器存在。口弦又名响蔑、吹蔑、弹蔑,不同民族还有自己的称呼。宁夏回族人民称之为“口琴子”。根据口弦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竹制和金属制两类;根据演奏的弦片的多少,又可分单片弦和多片弦两种;根据演奏方法的不同,又分为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 口弦的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那耳语般的音调,最善于表现细腻而含蓄的感情,回族姑娘约会时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常以口弦代替,悦耳动听的口弦声弹奏出对情人的浓浓爱意。
  泥哇呜,回族俗称“哇呜”或“泥箫”,形态类似古代汉族的埙,有鹅蛋形、蝴蝶形、鱼形、核桃形、牛头形、扁方形、枣形等多种形状。
  宁夏回族民间的“哇呜”是用黄色胶泥制作而成,放在阴凉处慢慢阴干,不用烧制,(目前所见到的其他种类的埙都是烧制而成的,称陶埙)。宁夏音乐工作者冯会耘先生,把原来的四孔增加到十孔,又根据双手抱拳吹响的原理把牛头埙的吹口改成圆锥形,上圆下尖,上宽下窄。经过这一改进,依靠口形的变化,仅用吹口就可以吹出五度音来,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全部音程可以达到两个八度,实现了演奏或独奏。
  一代代一年年,“哇呜”的制作与吹奏技巧越来越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回族区黄河岸边、六盘山下的每个村庄都有几个制作、吹奏“哇呜”的“把式”(高手)。“把式”不但可以吹奏花儿、小曲,还可以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他乐器难以比肩的华彩。有的“把式”制作的“哇呜”,似牛头,似小羊,并且喜欢镶嵌回族特色的艺术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再入窑烧成陶制品,拿到市场上卖,深受人们的喜爱。“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这是宁夏六盘山区、黄河两岸回族山乡和农村古老的民谣,这首民谣正是当时回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流行较广的有《放牧小调》、《苏武牧羊》和《即兴曲》等乐曲。
  咪咪子,常见有三种:一为用燕麦杆或柳皮制作,无孔无簧哨。吹奏时用手捂住含在口中,像演奏口哨一般,靠喉部挤压振动发声,音色嘹亮。一为由芦苇或竹管制成,其音色粗厚凄厉,唐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描述的就是这种乐器。将两支咪咪捆在一起,顶端用细竹削成斜口,贴上薄膜做簧,就成了双管咪咪,其发声音色接近粤剧中的喉管音色。日常常见的咪咪是六个音孔,靠气流冲击薄膜振动发音吹出声音, “少年”曲调用咪咪演奏最为适合。
  羊头弦子,是回族民间乐器中最漂亮精致的乐器,琴头样式以回族的“盘羊”为造型,琴体雕刻有回族风情的花纹,音箱椭圆形,蒙上小羊羔皮,两个弦轴,四根琴弦,可以用拨子弹奏,或用大指弹拨,音色圆润柔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文艺表演中, 10位回族少女用羊头弦子弹奏的《四姑娘》,引起了人们及媒体的的广泛喜爱和关注。
  优秀的民族器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反映了民间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且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百花齐放。面对全球化,回族器乐必须保持自己器乐文化的民族个性,培养自己民族器乐的种子和传人,不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泯灭自己器乐文化的民族个性。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回族民间器乐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张向勇(1978—),男,汉,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宁夏民族艺术奇葩——回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