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地区的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但是教材方面却存在严重的问题,本文就蒙古地区的汉语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材;数量;适用性
随着中蒙两国之间关系的密切和发展,汉语在蒙古逐渐“火”了起来。“据蒙古汉语教师协会2007年进行的调查统计,目前蒙古国共有50多所大,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学汉语人数已达4800人,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1.8倍。”①汉语学生的数量持续大幅增长,汉语成为热门专业之一,还有一些大学逐渐开始开设汉语课程,这些现象令人振奋,然而高兴之余调查汉语教材的情况,则让人心凉。教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汉语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是汉语教材严重缺乏。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国最早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也是蒙古最高学府,因此从各方面讲国立大学的情况代表蒙古国高校的最高水平。这所蒙古首屈一指的高校,学生有教材的课程却少之又少。笔者曾带一年级的语音课,三年级的古代汉语和写作,四年级的写作。古代汉语自己编写教材给学校抄写,剩下的三门课共用《新实用汉语课本》。一个月以后汉办赠书到后,写作课开始使用《汉语写作教程》,本打算给四年级学生选择中级上,由于教材不够只能选择初级上。古代汉语一直自己编写,直到期末。据我所知,一个年级有教材的科目不超过五门,大多数课程是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开的课。蒙古国立大学尚且如此,不要说其他的高校。很多学校要等汉办赠书才能开课,汉办赠书的时间通常比开学时间要晚,学生们频繁更换教材,教材的使用很不稳定。很多学校使用同一种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开几种课型,这本书在这里简直是万能的。很多课程不得不由老师自编教材。更不用说其它辅助教材,听力材料hsk参考书汉语词典严重缺乏。中学也同样。某些中学的零基础学生没有教材,开学的时候汉办赠书没到只能带学生复习一个月。“75%的高校和88.33%的中小学缺少汉语和辅导材料,公立学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②
其次是教材的适用性问题。先说中小学。在蒙古汉语学校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标准。比如“华侨友谊、育才、贺希格、希望这四所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中国国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③这四所学生是资格较老的汉语学校,在蒙古颇具代表性。因为没有针对蒙古地区编写教材,为了保证教材的数量和连续性,很多中小学使用人教版小学教科书。到中国订购比较容易,相应的辅助资料比较齐全。使用人教版小学教材的学校虽然方便能够保证教材的数量以及教学资料的齐全,但这是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孩子编写的,对蒙古中小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内容过多过难。比如育才中文学校,采用非常传统的翻译法,在学生管理上,采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强迫孩子大量的背诵和考试等手段,让孩子在强大的压力下进行二语习得,孩子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得很累。
其他各种教材,也都是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编写的。中小学生还没有学习英语,后面的翻译都是英文,这对他们来说也很难。无论是词语的翻译解释还是习题的设计还是文化介绍,都是以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为准,有大量的英语内容,对蒙古的学习者来说很不方便,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再说大学。蒙古高校的教材也没有统一标准,种类繁多。“使用较多的是《实用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初、中、高级口语》(北语)、《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北语)等。”④《初、中、高级口语》(北语)很多高校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反应这本书词汇量很大很难,他们有的自编口语教材有的使用汉办赠书《博雅汉语》,《博雅汉语》是近年刚出现的汉办赠书,汉办是此书的唯一来源,数量有限,口语教材基本自编。《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北语)是北语为来华留学生编写,留学生处在汉语环境而这里的学生是母语环境,情况差异很大。而且这里的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实用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蒙古学校使用的都是很老的版本,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词语出现,所以这里的人们学习的汉语很“落伍”,即使是华人华侨也有很多听不懂的新词语,蒙古大学生知道的新词语更少,几乎没有新词语学习渠道,读报纸看新闻生词太多导致看不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经被排除在当代中国的大门之外了。这些年来蒙古高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不合适的。
生词的解释以汉英对照为主,虽然大学生大多懂英文,但是一句话从中文—英文—蒙文一路翻译过来,恐怕一句话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过滤掉,汉语不再“原汁原味”。经过复杂的语码转换,丢失信息的同时还浪费时间,不利于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教材也不合适。“80%的公立学校和20%的私立学校汉语教师认为,需要编写更适合蒙古学生的教材。”⑤
蒙古还有一些已经翻译的和正在翻译的教材。比如一些汉蒙词典还有《实用汉语课本》也有翻译本,是以汉语版本为蓝本进行翻译的。虽然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这样翻译出来的汉语课本和工具书是蒙古汉语,不是中国汉语,恐怕很难保证文化的同一。即便是华侨从小熟知汉语经常回国经商,还有很多不懂的新词语,何况那些蒙古的汉语老师。蒙古的汉语教材,蒙古的汉语老师,学出来教出来的是什么呢?和中国汉语中国文化已经相去甚远,这是个恶性循环。
教师教汉语,教材是根本,否则汉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改变这种局面,使汉语教学事业在蒙古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注释:
①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会长巴特玛 (Batmaa V.)《蒙古国教学现状及展望》,2008
②③④⑤胡维娜《蒙古汉语教学现状调研报告》,2008
作者简介:陈伟伟(1984—),女,黑龙江鸡西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吉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