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英国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在业界和学术界都产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其成功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体裁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衍生产品对作品的催化作用,对我国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营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哈利波特;魔幻题材;真善美追求
一、引言
哈利波特迄今为止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成为一个最终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产业名词,同样创造了文化产业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奇迹般的财富累积主要依靠两大支撑:即文字出版业务和与图书相辅相成的影视作品及衍生产品。现如今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纸张印刷出来的哈利波特系列却能跨国界、跨年龄而掀起抢购狂潮,风靡全球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它进行分析的兴趣。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体裁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衍生产品对作品的催化作用,对我国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营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 书写美好主题、契合儿童心理、运用丰富想象,生出笔下奇花。
哈利波特系列三方面的精彩诠释是它作为一部儿童文学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即以让儿童继承对真善美追求的传统为目的;内容上契合儿童心理,能够成为儿童成长之路上的一个伙伴;写作手法上拥有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叙事方法。由于哈利波特系列初期的读者群定位在9—14岁的青少年儿童中,因此哈利波特系列是以魔幻为题材的儿童文学。这部小说是对小主人公哈利逐步走向成熟和强大的成长过程的记录,与每个小读者成长心理相吻合。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泪水、迷茫、孤独但作者选择通过哈利这个人物和小说的主题,向每个人传达一种信念,即要对真善美要有执著的追求,逐渐学会辨别是与非、美与丑,消灭黑暗在我们内心的滋长和蔓延,对生活要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纽约时报著名书评家角谷美智子这样说: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邻家少年与史诗英雄的结合体,哈利波特就像年轻的亚瑟王、蜘蛛人与星际大战中的主角天行者路克。哈利正是以他的勇气、善良、信心、容忍的精神和真情实感的流露,成为小读者成长路上的好伙伴。
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书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无不契合了儿童心理。其中故事背景设在作者虚构的一所魔法寄宿学校里,相信大多数的孩子对寄宿学校的生活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那所学校里,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家庭作业和期末考试,有严格的校纪校规却也有逃课,迟到的现象发生,也有诸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让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处理不完,喜忧参半,甚至疲于应付的事情。同时,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大英雄,而是和每个普通学生相差无几的形象。比如故事的主人公哈利是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瘦弱、头发蓬乱的男孩,他常会把魔法药熬的乱七八糟,会担心考试考不好,害怕危险的临近。哈利的反叛会引起小读者的共鸣,他逃课甚至为朋友出手打架,正直却略让老师头疼,胆小却又勇敢。作品中惊险刺激的冒险经历,满足了小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人大呼过瘾。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想象力的运用是让人拍手叫绝的。它们具备从儿童观点出发,充满儿童情趣,能充分满足儿童审美需求,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特点。那梦幻般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神奇精妙的魔法课程,那骑着飞天魔法扫帚穿梭空中、激动人心的魁地奇比赛,那彩灯旖旎、食品丰盛的圣诞宴会,那商品古怪的魔法商店、防范森严的妖精银行,那充满童趣的幻术、会送信的猫头鹰、人格化的活点地图、诱人的时间转换器、隐身衣,还有三个脑袋的大狗、鹰头马身有翼兽、看守门户的画像、能够变换表情的照片一切都存在于成人的视野之外,一切又无不合乎儿童对于大千世界的浪漫幻想——“哈利波特”的幻想世界,为背着沉重的书包奔走于上学路上的少年儿童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阅读乐趣与欢欣。
三、从驰骋西方儿童文学到占领全球成人文学,实现跨年龄、跨国界的华丽转身。
现实是,哈利波特系列一方面在青少年中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有着耀眼的光芒。同时,在非英语国家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实现了跨年龄、跨国界的华丽转身,这两方面成功的跨越有着联系与区别。联系在于,首先,哈利波特系列最容易被看到和理解的主题是表达人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加上小说中不同人物虽然形象过于扁平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如勇敢、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却是鼓舞人心的。其次,作者抓住了一条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那便是存在于所有人的本性中的对于一个寄托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和希望的精神空间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不分贵贱。哈利波特系列正是借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所有的人构建了一个寄托内心的神奇魔幻世界,迷倒了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所构建出的神奇虚幻的魔法世界契合了不同年龄和国家的读者心理。最后,作品所借鉴的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手法,如悬疑和侦探小说的写作方式,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离奇,让故事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琢磨。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和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人群的范围和层次,从而获得了跨年龄和国界的成功。
区别从成人心理、不同文化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分析。首先,成人世界区别于儿童世界的最大特点是少了很多离奇的想象、单纯的快乐和拥有一个单纯梦想的心境。我们童年时谁不曾梦见过自己在天上飞来飞去,餐桌上可以随时变出一大推吃不完的好东西? 哈利波特系列中能让人立马能变出一样东西的魔法棒和咒语、各种新奇好玩的魔法玩具如此等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对简单快乐的追求,对美好梦想的憧憬,哈利波特系列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简单却温暖的笔触带给每一个成年人久违的单纯快乐和暖暖的幸福。其次,作品主题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原罪救赎思想作为基督精神的常见主题之一,常常从根源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不外乎作家对作品的创作。作者成长在基督文化世界中,她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20世纪的人类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正逐渐蜕变为生命之外的冷漠的物的奴隶。拯救人类,必须抵抗伏地魔的诱惑,忏悔心底罪恶的欲望,救出自主的灵魂。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罗琳推出了英雄哈利波特,让他承担起和伏地魔斗争的重任,完成人类救赎自我灵魂的使命。《巴尔的摩太阳报》书评人麦考利写道:“我只需说,当你读到罗琳写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便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第七集是描绘死亡来临。而从柏拉图到笛卡儿,伟大的思想家都苦于寻索死亡真义,而罗琳打造她自己的答案时,套用了基督教的复活思想和接受人类难逃朽坏厄运的智慧。”书中很多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随着正义和邪恶的对抗不断激烈和明显化,一些人物面临着重要的选择,人性的阴影也被展现出来。这与在同样背景下其他非英语国家文化中追求自身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净化、强调传统的回归,引导社会主流对真善美的追求,渴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的观念相同,不存在文化上的隔阂和障碍。
哈利波特系列截止目前为止前六部已经被拍成电影,被时代华纳这个传媒巨子包装、宣传、制作、放映,再加上顶尖的营销高手、赞助商、生产商的加盟,主题网站建设,持续及时的网络更新和各种相关的创意活动,都为影视作品的宣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得前几部的票房异常火爆。随着系列电影的不断热映,越来越多的人萌发了对原著一探究竟的兴趣,想通过看完影片再看书,获得更多精彩的感受。由此可见,电影的热映给图书的热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伴随系列小说的不断完成,将会继续带动电影的制作和其衍生产业的发展。
四、“魔法棒”带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部分有这样的一种通病:过分追求主题深刻,在写作观念上以局限于成人理念的机械想象代替儿童的浪漫幻想,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以单面的、类型化的善与恶的两极对立为主,在故事氛围的营造上则是远离时代生活而起源于不知何年何月的古代或纯粹的动物世界,大都离不开一种成人的说教情结。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我们要让孩子们的需求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满足,获得幸福,进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美好的状态,然后以愉悦的心情看待周遭的人和事,在自己快乐的同时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其他人,获得共同的情感共鸣。不久前国产情景剧系列《家有儿女》正是以细腻、敏感的笔触记录儿童成长过程中孩子和家长的心路历程,用成长过程中简单的,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普通故事获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而紧接着的续集和图书销售同样成功。
如果说影视作品和衍生产品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包装属于“形式”方面的东西 ,那么比“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自身即“内容”。 如果没有精彩的、动人的“内容”,也无法吸引广大观众和客户群体,也就没有热销的现象,相关产业的衍生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没有这些相关产品“形式”,也无法表现“内容”,无法再次激起读者或其他消费群体对图书的进一步的兴趣和研究,引发图书的二次,甚至是多次的销售。
反思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图书及相关影视作品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中冷静比较、分析所处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国外图书及其相关影视的成功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为国内的图书及相关产业形成和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新华,阎献彬.“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徐玉容.儿童文学应成为快乐文学——谈<哈里·波特>给我们的启示.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3]郭金秀.西方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朵魔幻之花——小说<哈利·波特>的文化背景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陈园园,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