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观念,选择、更新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结合本校和教材的特点,我们在体育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这里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新课程;基础教育;教学艺术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愈来愈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此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多年来,我们一直演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改变这一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与评价,得出最合理最科学的结论。这样的设计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让其参与其中:
(一)提高学习兴趣,使之喜欢体育课
要切实教会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通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满足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品味运动文化的需求,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基本技能不断进步的成就感,从而热爱体育,喜欢体育课。
(二)课堂上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好的动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重要。设计的游戏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例如:在跳大绳时,学生可以扮成各种小动物的样子进行。学生参与性很强、积极性很高,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合理的运用语言激励
课堂上多鼓励,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避免简单的说“好”或“不错”,否则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鼓励激励学生时不要吝惜语言,例如对学生说:“继续,你一定会成功”,“你真棒”,“非常好,大家掌声送给他”。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利于学生充满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因地制宜巧妙设计,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校场地器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因此体育课设计中,在器材的选用上注意就地取材,做到一物多玩,以此丰富活动内容。例如:利用废篮球、废实心球、旧轮胎等在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也注意了废物利用,这在环境意识日趋强烈的今天乃至资源日益匮乏的将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自由学习中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立定跳远时,在练习前先在地上用简笔画画出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先看再想最后在想象理解中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的作用,如此合作教学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较以往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使其在相互学习中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以上是我们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课中新的体会和尝试。今后还要进一步学习课改的精神,抓住课改这一契机,探索出新课标下体育课教改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5—),男,96毕业于洛阳师专体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