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62

[ 尧幻丁 文选 ]   

简述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向

◇ 尧幻丁

  [摘要]毛泽东的诗词多以豪放著称。其诗歌雄浑壮阔,多以山为意向记载伟大的历史,或以山的雄姿喻指自己的壮志,以山创立宏大的意境,以山塑造伟大的形象。这些诗词成为经典的传世精品,倍受中外人民特别是诗词爱好者的推崇。
  [关键词]万山;凝铸;激情
  
  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气度和眼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独特的笔触写出了一首首饱含激情、凝铸着炽热的灵魂与血肉的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意向是红旗,水和山。尤其是山。
  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因其特殊的经历与豪迈的个性而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公开发表的六十多首诗词中,光“山”字就出现过五十余次,还有二十来处是没有用“山”字的山,而有名有姓的具体的山就提到过二十来座三十余次,真可谓处处有山,篇篇皆山。其“山”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以“山”记史
  纵览毛泽东诗词,它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简史——记录了人民军队的战斗经历,概括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表达了革命家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热情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其中不少山是历史的见证。毛泽东用他那如椽大笔巧妙地把对山的描写与历史事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即以“山”记史。
  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气魄率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征途中的各种困难,翻越了一座座“大山”,闯开了一道道“雄关”,迎来了一个个伟大的胜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正是共产党这支新兴的政党组织全国革命的开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1925年),这红色的“万山”暗含了1925年前后长沙、湖南以至全国的革命形势大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之意,并由此引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重大问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布下了反革命阴云,国共合作破灭,共产党人处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用两座大山锁住长江的形势形象再现了当时危急的革命形势,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大革命的处境和作者的沉重心境。1928年蒋介石对井冈山红军连续发动会剿,诗人为我们描写了“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的激烈的战争场面,热情地歌颂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光辉历史。而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白云山头云欲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则分别讲述了反第一次大“围剿”成功的喜悦心情,第二次反围剿时广大军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的士气和斗志。
  红军长征是近代历史上十分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的诗歌自然也要反映这一历史。他这时的诗词,几乎每一首诗都写到了山。虽然长征途中有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有严寒酷暑、饥饿和疾病等天灾人祸,更有大自然中千万险山恶水带来的重重困难,然而作者和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不怕远征难”,藐视一切困难,所以作者笔下的一座座高山峻岭:“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的娄山关,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冰雪千里的岷山《七律·长征》,“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还有许多崇山峻岭的形象,都只不过是些等闲之辈,碰上我英勇的红军,天险不再险了。作者以简单干练的语言充分说明了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红军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用南京钟山上的风云突变来向世人预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历史又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
  建国以后,毛泽东的诗作中也提到了很多“山”。只是这时的山不再如从前的“龟蛇”那么嚣张,它们变的安静了,在等待着劳动人民来改变。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基本结束后的毛泽东再度来到长沙,故地重游,此时他眼前已经是 “天堑变通途”、“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了(《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自然山水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着力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了,同时赞美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1961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国民经济处境极其困难,毛泽东和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丧失信心,毛泽东在答朋友的诗中巧妙地化用了产自湖南本地的古代神话传说,一改屈原等古代诗人悲凉的诗风,用仙女来到九嶷山上来歌颂新社会,因此有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1961年)的曼妙诗句,再现了一代伟人不怕困难,有勇于战胜困难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在困难中前进的人民。
  二、以“山”言志。
  我国自古便是“诗言志”。历史上的诗人无一例外地都要用诗歌来展现自己的志向或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从小就有着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因此他的诗词往往也要抒发心志情怀,其中最主要的载体便是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是一个灾难深重、风雷激荡的时代。在湖南求学的青年毛泽东不但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广交革命同志,开始探求救国救民之策。从1915年到1917年的三年间,他和朋友们就已经把“如何使个人和全人类的生活向上”作为中心问题,时时加以研讨。1918年,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下,罗章龙准备东渡日本去学习深造以图归来报效国家,毛泽东在为他送行时所写的一首诗《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到“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等,体现出了在那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作者及朋友并没有苟且偷安,他们都有着以救国图强、安定社会为己任的胸襟抱负和自信。这与后来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远大抱负、爱国激情,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1936年2月)的宏伟气魄和胆略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人非草木,自然有情,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与发妻杨开慧感情甚笃,因为革命的需要两人被迫分离。在临行之际,毛专诚为妻子写了离别词《贺新郎》(1923年),词中自然地流露了与妻子“汽笛一声肠已断”的难分难舍的真情,然而此词却并没有落入婉约派的俗套,胸怀天下的毛为了完成历史重任,毅然把儿女情长放在其次,他坚决地“割断愁丝恨缕”,而且“要似昆仑崩绝壁”,这种用大山的崩塌来形容斩断情思的斩钉截铁,毛泽东的伟人气魄逸于言表,是多么令人敬仰!
  当三做大山被推翻的历史重任终于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同样还有改造、重整山河的壮志与决心,他在诗词中强调了自己要带领全国人民“起宏图”,完成“天堑变通途”,还要“截断巫山云雨”,要让巫山神女“惊世界殊”的伟业(1956年6月的《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就是胸怀着如此豪情壮志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最大山的压迫,迎来崭新的新社会和新生活的。
   三、以“山”造境并塑造光辉的艺术形象
  我国诗歌自古就以创造意境见长,以此展现作者的情怀。如陶渊明笔下的飞鸟、菊花,李白笔下的月亮,陆游笔下的梅花等。毛泽东的诗词同样寄托了他本人的革命理想,倾注了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满腔激情,表达了一代伟人豪迈坚定、乐观爽朗的非凡气质。所以他的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总是气势恢弘,回肠荡气,能够鼓舞人心的。而“山”便承载了创造他宏大意境的重要元素。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描写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以此活脱脱地表现了红军将士在敌人重重围困的危急形势下,仍镇定自若,万众一心,视死如归,如山岗一样“岿然不动”的形象。《忆秦娥·娄山关》上阕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云贵高原山区早春的晨景。寒风中,残月下,嘎嘎大雁掠过,红军脚踏冰霜急促行军,但听得马蹄声声,军号咽呜,给人以紧张的气氛。“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1935年10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句用夸张的笔触描绘了只等闲的“万水千山”, 起“风雨”的“钟山”,以此展现了人民解放军过长江的壮阔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骁勇、威武、高大的英雄群象。“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念奴娇·昆仑》1935年)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容纳了祖国河山,还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此诗以昆仑山为着眼点,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形成燎原之势。此时,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他希望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
  另外,毛泽东的诗歌还经常用山塑造光辉的人物形象。诗中既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歌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等等。
  总之,“山”是毛泽东诗词里一个优美的意象,“山”的形象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毛泽东的诗词意境恢弘博大,平添了不少豪情,同样也能把读者与诗人一起自然地带到一个广阔的时空中,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思如野马纵横驰骋。所以毛泽东的诗词也必将千古流传,光照文学史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2]季世昌《毛主席诗词鉴赏大全》,南京图书出版社,1999年8月
  [3]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2日,第2版 。
  
  作者简介:尧幻丁(1980—),女,四川遂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638000,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简述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