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63

[ 谢世凤 文选 ]   

中国古代伟大诗人欣赏杜甫

◇ 谢世凤

  [摘要]偶尔看到王国维在1912年发表的《文学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那睿智的语言深深的吸引了我,回想起自己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历程中,诸多历史人物若论人格高尚者,我认为当首推杜甫。
  [关键词]杜甫;子美;《石壕吏》
  
  偶尔看到王国维在1912年发表的《文学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那睿智的语言深深的吸引了我,回想起自己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历程中,诸多历史人物若论人格高尚者,我认为当首推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地表达自己的追求。笔涉动荡社会,目击黑暗社会,疾呼民生疾苦,他无论是困顿长安进仕无门,还是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不管是侍奉皇帝入仕做官还是决然漂泊走向人民,他以其人格高尚在万方多难中所成就的“诗圣”美名即使历时一千多年依然久盛不衰,这是因为杜甫有者一般读书人所不一样的进仕追求。
  35岁以前的杜甫重要的生活经历是读书和游历,此时的他与大多数读书人相同,有积极入世的情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渲染着他作为读书人的抱负和为国展志的理想,可是长安十年,首先科场舞弊案使他对封建科考产生了疑问,尤其是李林甫专权让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贫困而无靠山的杜甫此时成了专权制的牺牲品,有德有才而不被重用的现象早已不让人吃惊,试想,此时的李白假如遭遇了这种事,也许就“仰天大笑出门去”,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一贯冲天了。可是杜甫他隐忍不发,默默地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与政事的变化,尽管身处困境也丝毫不动摇心志。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痛苦而将社会、将专制制度斥责的无处藏身,只是将更深沉的笔触转向人民大众,关心民众的疾苦,虽然《兵车行》中震天的哭声,粼粼的车辙声让他肝肠寸断,然而他明白征夫是为着边防,是为了保家卫国,他将民众引向正确的方向,控诉蛮夷之族侵边害民的罪恶,精诚团结共同对敌。这样的见识和气度即使当今的很多读书人也是难以企及的。因为“读书至上”论早已让很多读书人忘记了自己读书的真正目的,读书人中有因一己之欲不能达成而呼天抢地者,因个人理想无法实现而怨天尤人而怒斥谩骂者,更有因暂时遭遇坎坷而一蹶不振者,凡此种种与当时的杜甫都无法相比,所以我们称赞杜甫为 “圣”,就因为他 “无己、无功、无名”却依然为国、为他人而致力毕生的情操!我们高声赞美“杜甫,你是好样的!”。
  长安十年,杜甫的追求已让我们敬重不已,而流亡中的杜甫更是让我们唏嘘叹服。一个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亮节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坚守节操,矢志不降使杜甫再一次让自己为天下读书人增添了五彩光环。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杜甫只是始终保持低调,没有义正词严的斥责,不展示一代大师的侠骨豪情,只是在心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苦,不怕;难,克服。几百个日夜过去了,匈奴人没有找到足以要挟朝廷的证据,杜甫用他的隐忍和智慧再一次为国家为朝廷赢得了荣耀,他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审时度势使他有一次为读书人点亮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他忘我忧国,为国牺牲小我的精神让我们敬重!
  战乱平息了,杜甫本应可以过上稳定的生活,可是战后的混乱依然让杜甫忧心忡忡。他入仕之后,无法忍受官场上的阿谀奉迎和相互吹捧。捧杀和棒杀虽然让他对皇帝失望至极,但读书人的责任意识依然让他奋笔疾书,直言上谏,然而,上谏的结果使他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身体的疾苦让他痛苦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孩子的病逝让他作为父亲倍感自己的无能,就连那压屋的茅草和凛冽的寒风仿佛也在与他作对,这一切的一切没有压倒他,他傲然挺立,激情呼吁,《石壕吏》中他控诉官吏的冷酷,战争的残忍,而转念一想,国难当头,每一个国民都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于是他又转换文笔在《新婚别》《垂老别》中劝说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着人民大众我们要先有国才能有家,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首先是国家的一份子,巩固边防是每一个人的职责,稳定国民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此时,我们的心中又有着怎样的震撼,杜甫这是怎样的一个读书人呀,他时刻将人民的安慰挂在心上,将国家的命运深习胸中,这就是大写的杜甫,就是的写的“诗圣”。
  回首我们读过的杜诗,曾几何时,我们不被“国破山河在”的豪气所萦绕,又曾几何时,我们不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所倾倒,我们既为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忧民意识所汗颜,我们更为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落泪,65岁的杜甫,子逝,孤病,有家难回,举家漂泊于小舟之上而壮志依然不减当年。这是什么精神与意志在支撑这个人度过如此多的艰难苦恨,又是什么让他永葆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心志呢。我认为就是那永远的平和心态及其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至此,我们怎能不为我们宴请的“圣人”而高歌呢!
  杜甫,他用自己的经历为读书人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万方多难为我们读书人树立了榜样,个人荣辱或许只是过眼烟云,而矢志不改的忧国情怀才是我们要坚守的阵地,因为我们的先人杜甫已经用他的深情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人间真情,他用诗歌畅叙他作为一个公民、一个国人应该坚守的德行,他是先行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他用那一道道光芒为我们书写下“任何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国,他将不会孤独,只要胸中有民众,他就不会消陨”的至理名言。
  
  作者简介:谢世凤,新疆石河子142团第一中学。

中国古代伟大诗人欣赏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