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学生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高校管理的成败,从微观层面上看,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学校的声誉;从宏观方面看,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广大教育和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教育之根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制定高校管理制度,加强高校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在学生会、社团、班委会等各类学生组织中的自主性,最终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你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管理,后勤建设,学术沙龙
一、转变教育和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教育之本”的教育理念。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潮流,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压抑学生主体的发展,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其次,关心学生,民主管理。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式为“教师一方主体-学生一方主体”的模式,使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教师“人生导师”的作用。
1.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的采用人性化管理,在平日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管教的目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依靠书面文字规定,还需要在柔性管理中针对弊端,寻找根源,用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去培养和塑造学生,从思想、道德、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
80、90后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理性忍让,又具有现代的我行我素的独立意识,个性张扬,但是内心是复杂和脆弱的。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面临的困境,给他们以关心和温暖,让大学生除了享受到学校硬件设施带来的便捷外更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辅导老师作为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校方管理者,应多与学生沟通,增强亲和力,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予以鼓励和引导,增强师生互动,活跃整个团队的氛围,增强其凝聚力。
2.了解和正确认识学生的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业就是学习,对科学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具有迫切的需求,并希望能够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生活于社会性日趋增强的大学这个小型的社会里,大学生交往意识日渐强烈,在交往中,他们希望得到同学的友情、老师的关爱,朋友的理解,从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初步的基础。由于现代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们急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获得经济上补偿,另一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同时他们也是生活于现实中的人,大学生渴望毕业后获得好的职业以维持高消费的物质生活或改变贫穷的人生的就业需求在当前也是普遍存在。面对大学生们众多的需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不同需要进行分析,在尊重、承认大学生各种需要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多层次的需要,不断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对其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我约束,规划和管理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管理与被管理是相对的,只要有学生管理,就有学生自我管理的存在。而学生自我管理,是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只有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有两个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是条件。在学生管理中,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原则,为学生成材创造了外在条件。但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并非源于外部世界,而是发自内心世界,这种内部动力是通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的。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导和制约个人责任感的思想基础,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主导动力。有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还不能直接实现自我管理,还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作为前提条件。学生完善自我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一面,限制消极的一面,这种发挥和限制的过程就是自我管理的过程。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相辅相承的。自我管理在学生成材中的作用又是学校管理所不能取代的。
2.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类社团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锻炼和促进作用。
作为学生参与并自我管理的机构,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桥梁角色,同时,他们在“自律”和“他律”下,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为表率,承担了部分老师的任务,并协助管理,在学生参与式管理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由于不同社团有不同的会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个体对活动客体、活动手段、活动方式的选择,对活动目的、步骤和计划的确定,对活动诸环节之间的调节,对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学生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所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是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是一件复杂但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不断的调整管理方式和角色的转换。事无巨细,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妥善引导。管理工作既要体现出辅导老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规划的能力,两方只有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自主能动性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而有效的进行下去。
作者简介:李小彬,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