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48

[ 张 丽 文选 ]   

对话:让语文课“活”起来

◇ 张 丽

  [摘要]“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的过程。
  [关键字]对话教学;平等;想象;思维
  
  新课程理念是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话题
  教师确定的对话题目,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便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独特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形成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体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所以,在对话话题的选择上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设计。
  (一)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越丰富,创新能力则越强。困此,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张扬个性。如在教《祝福》时,我提出“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来引导学生想象祥林嫂死的情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加以正确引到,加深了学生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语文、领悟语文、感受快乐。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学习和理解语文,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教学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行的,而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就会越来越积极,对学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文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由此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的前提首先是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关系民主了、平等了、信任了,才能无障碍交流、愉快地沟通。对话是师生的平等互动。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无上。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对话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僵化局面。由于学生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对话式的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来说要从思想上去掉自信、自大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给学生以自信。课堂上要态度和蔼,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营造一个平等的、活跃的、有个性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三、激活发散思维,尊重学生体验
  既然是对话,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对于相同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理解上肯定会存在差异。面对不同感悟以及由于环境、时代变迁而造成的误解,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尊重并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对他们不被文本所缚,不被同学发言所制的可贵立场鼓掌,要用真心去尊重、去呵护、去鼓励。此时,教师再予以适时引导、拓展,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放飞,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反,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将失去思考、交流的机会,课堂气氛也就索然无味,教师也就成了彻底的思想专制者。总之,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不仅改变传统教学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弊端,也符合新课程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理念。用得好,不仅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表达等能力,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 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对话教育之道——做自觉对话的教育者》,王松涛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上行动》 钟启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作者简介:张丽,淮南职业教育中心。

对话:让语文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