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37

  

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

◇ 郑 刚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感悟为主,然而回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仍有许多教师为“理解”而教,阅读理解非要搞个 “水落石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精确,不给他们留一点想象余地的教学。我们说阅读教学应适度地模糊,这里所讲的“模糊”是指符合思维规律的辩证模糊,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模糊
  
  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感悟为主,然而回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仍有许多教师为“理解”而教,阅读理解非要搞个 “水落石出”。他们喜欢忽略课文生动感人的因素,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语言研究课。可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心力俱苦,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分析其中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屈从于应试,生怕讲得不透彻,学生理解得不精确,于是把应该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的一切都 “准确无误”地告诉了学生,是教师将知识嚼碎后喂给学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精确,不给他们留一点想象余地的教学。我们说阅读教学应适度地模糊,这里所讲的“模糊”是指符合思维规律的辩证模糊,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一、 模糊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
  阅读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课文是被认识的客体。受年龄制约,学生的认知必然存在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没有模糊性,就没有精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模糊不清的意会知识要比明晰可表达的言传知识更为基本。例如教一年级学生学习“大、小、多、少”等汉字,正是在学龄前的生活给他们积累起来的模糊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比较精确的认识。试想,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或从荒岛上来的同一年龄的孩子,能一下子对 “大、小、多、少”等汉字产生“精确”的认识吗?以上例子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实际存在的模糊认识的过程,即先进入模糊情境,经过一番探索,甚至多次探索,才豁然开朗到达精确情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将某些知识适度地进行应模糊处理,如果有些知识他们一时还不能达到明确认识,不要急于求成,允许他们先进入模糊状态,让他们日后“反刍”,不能奢望 “毕其功于一役”。
  二、模糊性符合语义的多义性和情境性
  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和个体主观能动的有机结合,是凭借语言文字的符号来表情达意的。我们知道语言文字具有多义性,词义具有情境性。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变性带来了理解和表达的模糊性。有些词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词义新增了临时的意义。有些字词句学生有模糊的理解就行,如果你将它的意义讲得太精确,学生不但不理解,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到“制服”这一词语,许多老师就把《现代汉语词典》上“军人、机关工作者、学生等穿戴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的意思抄给学生。这样太精确了,学生对此容易形成定向思维,当遇到“警察制服了小偷时”这一句时,他甚至不知道怎样解释。196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结论: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像“高个子”、“傍晚”、“大雨”这些概念都具有模糊性:身高多少为高个子,下午与傍晚的界限为“几时几分几秒”,这些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的。虽然对字词的理解一般通过查工具书来精确了解,但受认知理解能力的制约,有些字词本来还可以明白的,可是越精确反而越糊涂。例如:有位教师认为学生对“洒脱”词语的理解太模糊,便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洒脱“的注释抄给学生:“(言语、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一来,学生却被搞糊涂了,如什么叫“举止”,什么叫“风格”,可以说在“洒脱”之外又增加了几个新词,他追求精确却弄巧成拙。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词语理解观,无需字词句打破沙锅问到底,机械地抽丝剥茧的理解分析。有些字词句,应注重心领神会,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
  三、模糊性符合理解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有不少就属于感受性质的,譬如情感陶冶中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依靠感受,而感受具有一定模糊性,它无法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也无法用衡器称出它的重量。感受作品,往往因各人的文化因素,生活环境,社会经历,阅读情趣的不同而不同,很难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时,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色彩斑谰的审美情趣。阅读理解具有多样性,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语句,作者原意是很模糊的,如硬要去揣测作者愿意,往往曲解。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透彻理解步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要学生有所体会,有所启迪,也是个不少的收获,何必要千人一面呢?要知道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加深的过程,即所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另外,有的课文故事情节有许多空白,召唤读者去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感受补充文章没有写明的部分。语文课颇像画中国画,留有大片空白让孩子去展开想象,填充其中的空白,效果也许会更好些。教学时点到为止,一些一时半刻还不太能体会到的内容,给学生日后去慢慢理解消化,当猛然感悟到一些什么的时候,就实现了一次飞越。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思考、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去评价,允许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加以肯定。阅读教学如果一味追求精确:学生稍有小错,便向他们揭示所谓最完美的正确“答案”,一言以蔽之,学生就会因怕犯错误、回避错误而变成谨小慎微或懒于思考或疏于练习,丧失了尝试的机会,同时也就丧失了自动与自得,丧失了学习的固有意义,不敢越雷池一步,这还如何谈得上什么创造力的开发呢?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模糊性是由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语义的模糊性、理解的多样性等决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要进行适度的模糊处理,应允许学生进入模糊状态,注重学生的心领神会和个人感梧。
  
  作者简介:郑刚,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中学。

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