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46

[ 陈振禹 文选 ]   

心理学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陈振禹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结合教学经验,论述了元认知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成败归因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参考。研究表明,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元认知;中职语文教学;研究
  
  前言: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中职规模不断扩大,中职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不断的总结和发展,进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锤炼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体系的学科,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将心理学有关理论运用到中职教学中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元认知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元认知是学习者以自己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多种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1]。概括来讲,元认知即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包括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等,元认知监控就是对认知过程自觉的监控、控制和调节等。
  学习无外乎方法与途径,中职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科学、合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好的学习方法是中职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根据元认知理论,要想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对自己知识的丰富程度、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自己目前的学习方法等等,只有在客观的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够养成适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背诵课文方法的养成上,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较强,这一部分学生较容易养成灵活记忆、联想记忆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记忆力强,更容易形成强记的学习方法。由于中职生处于14—18岁左右的年龄,心理发展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太客观,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难以实现,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马斯洛需要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于1943年由马斯洛提出,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他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五层需要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验证。
  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职生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得到集体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集体的教学方法,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集体,各小集体之间进行学习的比较和竞赛,这样学生会自觉的要求自己,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同时中职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维护自我形象的意识较强,因此在尊重需要这一层次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相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师生时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才能够无所顾忌,教室氛围趋于融洽,教学效果稳步提高。同时,中职生在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方面,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以期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运用目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定需要完成的目标,而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进程,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最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解决问题、完成目标后成功的喜悦。
  三、成败归因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成败归因理论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他将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六项因素归结为人们成败的原因。[2]而六项因素可分为三个向度: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因素,其他各项属于外部因素。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能力与工作难度是稳定因素,其他各项为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可控因素,其他为不可控因素。
  中职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处于成熟半成熟阶段,他们能够判断事物,但是判断事物不是很客观,对事物的认识缺乏足够的理性,尤其在判断自己成败的时候更是有失偏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绩欠佳进行合理的归因,以达到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尽量避免将成绩欠佳或某一次考试结果不理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这类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而对学习的进行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不能够归因为能力差这类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同样不利于学习的开展,还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则应合理归因为能力与努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习欠佳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引导成绩好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稳定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的优劣与自身努力的程度紧密联系,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具有积极作用。
  四、人际关系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沙利文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他认为人是人际关系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发展。[3]他认为对自己的人格化和对他人的人格化人格的两种类型。自我的意识、自我的映象(包括好我、坏我)构成了自我的人格化,而好我和坏我的映像的形成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具有很大的关系。
  中职生生活在班级的大家庭中,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个体必定受到他人行为和经验的影响,而中职生客观和理性对待别人评价的能力相对较差,对批评和赞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人际关系理论,使学生形成“好我”的印象,尽量要避免学生具有“坏我”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理性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学习优秀的学生要予以及时表扬,对学习欠佳的学生也要进行积极督促,客观地分析学习欠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避免以激烈的言辞和不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欠佳的学生,在促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形成“好我”印象的同时也要让学习欠佳的学生也形成“好我”印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促进相互之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评价彼此,为 “好我”印象的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总结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教学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尤其要重视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达到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cognitive-developmentalinqui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
  [2]史卫燕.归因理论流派及相关研究综述[J].消费导刊,2009(10):159.
  [3]王峰.从心理学理论视角论合作性学习[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01,8(5):74-75.
  [4]许梅英.国内元认知理论研究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34-36.
  
  作者简介:陈振禹(1974—),男,单位: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新市村1号。

心理学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