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02

[ 吴万华 文选 ]   

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吴万华

  [摘要]依据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大学英语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在“英语子社群”中不断进行英语输入和输出地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习者不断丰富此“英语子社群”,英语能力在其中不断提高的过程。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应注重优化“英语子社群”。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社群;大学英语教学.
  
  一、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模型
  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突破了母语外语界说和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界说,把母语习得和 “外语” 学习纳入统一理论框架。母语外语之分是按照国籍或种族来划分的,缺少科学性。比如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的移民其母语为英语而非华语。他们是加拿大人同时又是华裔。至于长期旅居加拿大的则仍然是中国人,但他们的母语已经不是汉语而是英语了,这体现了从种族上划分母语和外语是不科学的。英语对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来说不是外语,而是母语。所以从国别来划分母语和外语也是不科学的。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主要是从时间顺序上分的,对于双语和多语人就不能准确说明问题(单兴缘,2004)。
  语言社群是指操同一种语言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语言社群分为语言大社群(简称大社群)和语言子社群(简称子社群)。子社群是处在大社群中的语言小社群。譬如,一个家庭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子社群。最大的语言社群可以是整个语言社会;最小的语言社群有两个操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有了语言习得者、语言及语言社群的概念,讨论宏观语言习得和非宏观语言习得就容易了。所以,当语言习得者所处之语言子社群所操之语言与该子社群所处之大社群之语言相同时,则其语言称之为宏观语言习得(Macro Language Acquisition);当语言习得者所出之语言子社群所操之语言与该子社群所出之大社群所操之语言不同时,则其语言习得称之为非宏观语言习得(Non-Macro Language Acquisition)(单兴缘,2004)。由定义可推导出,当语言子社群的语言与其所处之大社群的语言的差趋向于零时,非宏观语言习得变为宏观语言习得。故宏观语言习得实际上是非宏观语言习得在语言差趋向于零时的特例(单兴缘,2004)。
  由此可看出,无论是母语习得、外语学习、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Non-Macro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能够将语言习得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社群”,“非宏观”是相对于“宏观”来说的。非宏观语言习得是指语言习得者在一个大的语言社群中又有一个小的语言社群,大社群和子社群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大社群所使用的语言相对于小子社群所使用的语言,是大众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频繁使用。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汉语为大社群的语言环境中为何英语学习难度很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必须要关注如何优化“英语子社群”。要优化“英语子社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英语子社群语言输入的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子社群可以是多样化的,如课堂英语环境。外语学习长期以来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所以语言的输入大多数以形式为中心,教材缺乏符合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内容,输入的方式大都是被动式的。所以,英语的输入不能满足语言习得的要求,语言输入的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是智能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学习者很快产生厌倦感,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果效。优化英语子社群语言输入的质不是增加英语输入的难度,而是要个体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能够拥有满足自我心志和思想且语言难度适合自己的材料。
  (二)促进英语子社群英语输出
  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教学生演唱英文歌曲;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演讲、小品表演等;举行英语文化知识讲座;聘请外籍教师帮助举办英语晚会或组织英语角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有时甚至比课堂教材更丰富、更容易接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寓娱乐于学习中的形式包涵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具有双重功效。此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也有机会能够运用英语,促进英语子社群的语言输出。
  三、结语
  作为本土化的语言习得理论,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模型把外语学习纳入到了非宏观语言习得的理论框架。大学英语学习属于非宏观语言习得的范畴,所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需从划分语言习得范畴的关键因素“语言社群”入手。大学英语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在“英语子社群”中不断进行英语输入和输出地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习者不断丰富此“英语子社群”,英语能力在其中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6).
  [2]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单兴缘.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与言语输入量的测定[J].外语学刊, 2004.
  
  作者简介:吴万华(1981—),陕西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非宏观语言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