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97

  

李清照《声声慢》三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 贾立平 马 瑜

  [摘要]李清照《声声慢》具有形美、音美和意美的语言特征,从语言的表情和美感功能对徐
  忠杰,许渊冲和朱纯深三位译者的翻译比较分析,发现在英语中虽无法淋漓尽致地表现该词的情感和意韵美, 尽管徐译和许译也有传神之笔,但朱纯深却在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等方面较好地传达出原文的风格,使英文读者和中文读者一样能欣赏到李清照的传世之作。
  [关键词]《声声慢》;表情功能;美感功能;比较
  
  一、引言
  语言有多种功能,对语言功能的划分,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方式。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语言有6种功能,即(1)表情功能;(2)信息功能;(3)祈使功能;(4)美感功能;(5)酬应功能;(6)元语言功能。其中:表情功能表达作者或言者的思想感情;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比如诗歌中特有的节奏与韵律、叠词、排比与通感等修辞格的巧妙运用。美感功能使其他功能特别是表情功能的效果得以加强。本文拟从语言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的角度对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的三个英译本做一个比较研究。这一角度的选取是因为《声声慢》的语言特色更突出地表现在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方面。
  二、《声声慢》及其三种英译
  李词《声声慢》至今传诵不衰,堪称翻译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它难译之至,以至于很多人都反对翻译这首词,也正因为其有无与伦比的挑战性,所以才吸引了众多译者不懈的尝试。目前已有10余种译文,笔者认为以徐宗杰、许渊冲和朱纯深先生的译文尤具代表性.
  三、《声声慢)三种英译文评析
  (一)双声叠词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的传达
  双声叠词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两个音、形、义的完全重叠使用,用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英语中的叠词却较少,且多属拟声词,如tom-tom(打鼓声), bubble-bubble (沸腾声)。原诗中的叠词被徐氏和许氏两位译者转换成普通的表达方式,美感功能遭到了破坏,从而使表情功能被削弱。朱译用七个凝练独立的单词(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 moody, gloomy)将七对叠字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细腻的感情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揭开。下篇的“点点滴滴”,朱译用头韵和中间韵“Dripping dropping”来译,音节和谐,朗读顺口,原词中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徐和许译的“drizzle”就略显平实。
  在双声叠韵这方面,徐氏在译文中反复应用了[s]、[€%a]和[z]音,原文的音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第三行诗译的太平实,许氏用短韵押韵,如译文中第一行最后一字“miss(/mis/)”和原文第一句的“觅(mi)”字,译文第四行最后一字“cheer”与原文第三句的“戚(qi)”字不但元音相近,连前面的辅音也相同,都能传达原诗歌的特点,增强表达感情的效果。而朱氏更是别具匠心,用长元音/a:/,/i:/,/au/,/u:/,鼻辅音/U/、/n/、/m/重复及部分押韵(endlessly, lonely等)。再加上倒装句形式,较好的烘托出原词叠字符串联营造出来的凄凉气氛,原词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得到较好地传送。
  (二)反问的修辞格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传达
  反问在英语中有对应的修辞手法。原词中的四个反问句都表达了肯定之意,有力度,有余音,穿插在平稳的称述句中,如浪涛的顶峰,具有很强的美感功能,因而也就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了原文的表情功能。原词第一个反问句许译和朱译都用了一个反语“How...?”句式,语气强烈,传递了原词的口吻,再现了原词的美感功能。而徐译采用了反译法,译文的表情功能被削弱。第二个反问句三位译者都用了“Who...?”句式,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美感功能,从而使表情功能被加强。特别是感人至深的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朱氏用了一个口语反问,语气非常强烈,传递原词的口吻也更加精密。
  (三)文体特征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的传达
  原文的文体特征诸如长句或短句都有不同的功能,长句显得闲适、平缓;而短句却有加快节奏的作用,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就《声声慢》而言,前后片的行数大致对称,前片九句,后片八句,各句长短交错,长则九字,短则三字。全词共97字,上片49字,下片48字,吟咏起来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徐译上下片各处理成十行,上下片分别为73,80字。许译上下片分别处理成十六行和十行,字数分别为73,58。两位译者都加了不少字,在形式上与原词不大一致,但也基本合适。朱译把上下片各处理成十一行和十三行,上下片分别为52,63字。并且长短句交错,与原词大致相近,较好地传送了原词的美感功能。
  四、结束语
  一件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象《声声慢》这样有着极强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的诗词的翻译,由于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差异和译者驾驭译述语言能力的差异,更由于时代环境对翻译活动本身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完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期待着对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的更完美的翻译,将这位大师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贡献给世界。
  
  作者简介:贾立平(1965—),男,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硕士 主攻翻译理论与实践。
  马瑜 (1985—),女,陕西西安人,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写作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李清照《声声慢》三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