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水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盛唐时期达到繁盛。唐代诗人们致力于山水诗的革新,使之显示出高超的美学特征,同时繁荣了整个中国诗歌史。
[关键词] 山水诗;革新;审美境界
先秦文献记载“山川之望”、“望祭”等,实际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宗教膜拜态度。接着发展到物质功利关系,“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认为天地万物之美的原因,是提供给人们“美”和“用”。
这种极其密切的关系最终由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体现出来。诗歌中,自然山水由原来的“以物比德”的陪衬物变为集中的描摹对象,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所以……是诗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山水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们喜登山临水,尽享自然山水的快适和愉悦感。他们“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感官的娱乐不言而喻。顾恺之游玩会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景不胜收容。特别是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一种人与山水自然美的和融默契的绝境。但我们说,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主要是体现人们对山水的“极视听之娱”,为的是感官娱乐,不是人感知自然的终极目的。
对自然山水美的娱心乐意的深层次认识是盛唐山水诗体现出来的。唐代诗人发展了前期的理论,总结丰富前人的艺术实践,使山水自然美观念最终形成,从而达到一种超感官的怡神乐志的高深审美境地。唐代诗人对山水诗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在王孟山水诗中,不仅描写大自然的美景,而且更注意探究自然山水的“趣”,自然的奥秘。如孟浩然诗中
探讨意未穷,回船夕阳晚。
轻舟恣往来,探玩无厌足。
诗人不仅耳目玩赏,还要探讨求索。“不仅要在表面上的感觉,而且要在内心攀登解释的高峰”。孟诗中,探求的是山水的意蕴,是山水焕发出的生机和灵气。
结构意不浅,岩潭趣转深。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如何石岩趣,自入户庭间。
诗人多次在诗句中提到“趣”,足见其对山水美蕴含的意趣的重视。趣是自然界勃发的生机和呈现的律动,也是唐诗歌创作表现自然美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自然界最平凡最卑微之物都有灵魂。”山水诗歌应着力表现这一点,否则诗徒有形而无生气,无意蕴,自然达不到一种含蕴无穷的审美境地。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物我并峙对立,转变为物我交融,情景合一。
南北朝山水诗人,除陶渊明外,多未能在诗歌中解决物我与情景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贵族文人们,自然山水只是他们属耳流目的玩赏对象,或者只是谈玄论道的手段。自然界没能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主客体在这里仍与观赏思辨对峙着,于是出现情与景、心与物截然两分的弊病。
盛唐山水诗,多采用直寻兴会、缘物起情的方式: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昨夜吴中雪,子由佳兴发。
竹屋临江岸,清宵兴自长。
这些诗句中,兴寄内容因山水景物触动感发,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少通篇说理而无具体形象,力求主客体的统一,心物的感应一致。并且由外在的感兴交会,发展到相互内在的融契渗透。“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首绝句,融情入景,思与境谐。“移舟”两句,随着疲缓的桨声,我们仿佛也停驻在一个微茫惨淡、暮气沉沉的码头,小舟停泊定,结束了一天的漂流,而诗人一颗愁心却无处着落。“江清月近人”月影与人亲近无碍,彼此交流,让人感到一缕暖流。但进一步品味,则感到诗人的隐痛和暗愁,表现出羁旅在外的人被弃之的心境。在诗里,清江明月和诗人的客愁交融不分,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思妙合为一,体现出一种高超的诗之意趣。
三、试图进一步探究山水之中的灵气与生机,以直观的方式体合宇宙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达到一种怡神悦志的审美层次。
王孟山水诗人有着超俗的气质和魄力,他们观于山水,而不停滞于山水,寓意万物,而不留意于万物;不是满足于山水形态的感性形式,而是探究山水之中的气韵,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一种超道德的境界”。
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首句破题,第二,三句虚实相生,写出啁哳鸟鸣,潇潇风雨;此起彼落,远近应和,构成一个美妙而又缥缈的音乐世界。第四句是诗人对大自然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妙悟。全诗由听觉引发想象,通篇猜境,诗人将自己的心灵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到户外活泼跳跃的机趣,在人世烦扰之余,获得无所关心的满足,“如此等语,非妙悟不能道。”正如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悦。”诗人身与物化,达到所谓“至乐”,“极乐”的境界。
通过以上分析,唐山水诗对自然的审美观照,正如恩格斯所说:“当大自然向我们展示出它的全部壮丽,……在比较深刻的人们那里,这时候会产生个人的病痛和苦恼,但那只是为了溶化在周围的壮丽之中,获得非常愉快的解脱。”盛唐山水诗人正是这些比较深刻的人们,他们既悠然意远而又娱然自足;虽超脱,但又非出世。这种处世态度区别于南朝诗人,山水诗自然有了革新的内容,并发展到最繁盛的阶段。
作者简介:杨小牛(1972—),男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及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