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很难均衡,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就业信息的不均衡也同样使得众多的学子在“毕业即失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扩招下的产物,如何开辟更好的出路,他的教育应当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关键字]高校教育;改革;人才;社会需求
一、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载体,他所承担的责任是如何将懵懂的、关于自我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的青少年,通过教育这一“生产过程”转换为对社会环境有所感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性的人才。而独立学院单纯的依照母体学校所制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疏漏。
原因在于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招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独立学院被通俗的称为三本院校,顾名思义,他招收的学生文化成绩的起点是低于普通本科类院校,又偏高于各类高等职业学校的。同时,学生的差异性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例如,这些学生中不乏思想活跃、多才多艺的同学,有些同学甚至会出现过于自信的心态,比较热衷于在公共场合展现自我;另一方面,这类学生的自制力往往相对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甚至有些同学的心理素质较之其他同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这种那个情况下,如若一味的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或者将其略加修改就进行使用,以期达到培养类似人才的教育目的,往往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难较快的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二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同学,比较容易在相对自觉化的学习氛围中迷失;三是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普通本科的学生,而在专业技能方面又略差于高职生,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窘境。这种现象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势必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学生就业倾向及企业用人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来调整教学模式。
一方面,在对某独立学院毕业生课程学习及择业倾向的抽样调查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对工作的选择倾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已不再是简单的凭个人兴趣去选择所从事的行业了。许多同学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还会考虑单位的性质、该行业及公司的工作情况、薪酬待遇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找工作“扎堆”的现象。在行业选择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这些行业成了热门,众多应、往届毕业生甚至在校大学生都将目标锁定在这些岗位上,而对于普通公司或者一些民营企业在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甚至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从而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
其次,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经过细致深入的思考,制定全面长久的规划,而是单纯因为父母要求或家庭条件就对就业方向加以筛选,没有对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容易陷入对所从事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获得更高的社会回报,从而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中。
第三,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存在部分同学对于社会现状的分析和把握不够准确,很难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岗位,或者说,对行业发展的前景无法正确掌握,因而使得他们在选择岗位时,无法择世所需。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很准确,或者过于自信,眼高手低;或者缺乏自信,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匀。
此外,在此项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反映出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他们更多的偏向学习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重视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另一方面,通过对某些用人单位的走访,比较容易看出,这些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员工的一些综合素质。
首先,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把大学生具备何种专业素养作为选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些企业认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胜任某一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人才的选用上,他们比较倾向于选择学业成绩好,能学以致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一方面要认真掌握教材所罗列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当的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点面结合,既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又在专业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同时,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要还需要具备各类文化知识,包括各类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项工作,单凭一种单一的技能是很难完成的,需要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和基础。
第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当前,80年代的人已经成为社会阶层中的中坚力量,而这一代人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由于在家庭成长中,没有过多的尝试人与人的沟通、协作、谦让等处世之道。步入社会以后,这一代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而在当下的社会中,要想离开团队的支持和沟通将工作做的得心应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往往更注重于情商。他们认为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能够相互协作的团队才是优秀的、能够发展的,而没有团队意识的成员将会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阻力。
第三,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一个人的综合数值往往是通过适应能力所反映出来的,它涵盖了人的品德思想、创新能力、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而社交能力更多的则体现出一种媒介的作用,只有具备这种较好的媒介传输作用,才能促使员工大胆的进行交流,从而更容易把握住机会。一般来说,企业比较倾向于选用能够将这种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人才。因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才有可能将外界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为企业带来更加稳定的社会收益。
第四,竞争意识。竞争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高效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也是众多的企业及员工所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由于当前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很多企业都会在企业内部设立各类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保障整个企业及团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竞争意识的要求是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二、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鉴于以上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及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应当做出某些特定的改革。
首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文化理论课程方面的学习上自我约束力不够。加之刚刚离开了家长管制式的学习方式,如若学校不加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极其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落差,放松自己,无法顺利完的成学习任务。
其次,教学相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多设立一些科目繁多、方式多样的课堂讨论或课外学习,将一些“纸上谈兵”、“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或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诱发学习积极性。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于理论,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的缺失将严重阻碍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适当的调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应用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企业对独立学校学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第四,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体系。在对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及某些企业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其中50%的企业和个人,都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课程上多下功夫。而加强职业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通过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评估、自我探索、职业准备、反馈调查等几个步骤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认清自我,有助于他们为自己的就业制定准确的定位。
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在教学环节中把好关,将着眼点放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上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李文臻(1985—),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