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也可以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巧妙的利用影视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可以为其安上美丽的“凤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插入影视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激发其阅读兴趣,更能够润泽写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而运用一段视频作为课堂的结尾,更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之功效。
[关键词]影视;凤头;猪肚;豹尾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这是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我认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就应该像写一篇好文章一样,也应该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即课堂的导入要精彩,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要能在课堂开始的四五分钟的间隙里开创出一个多彩的景观空间;课堂内容要内涵丰富、充实,有很强的生命力;结尾要简洁,要有余音绕梁之效。而影视资料的恰当引用更可以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影视资料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是有其合理性的。首先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等多种艺术媒介,并以此作为传达某种审美意识的方式和构成艺术形象的手段。影视生产的基础是影视文学剧本。他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可以供人阅读。它具有文学的因素,可以用来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
其次,影视将绘画和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融合为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综合体。其中,视觉形象是它最重要的因素。而据研究,人的记忆80%来源于视觉,因此,通过影视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1]
一、影视导入,安插“凤头”
“凤头”是传说中的凤凰的头,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要写得精彩,写得漂亮,这样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多思善感。一成不变的刻板式的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恰当利用影视资料来导入新课,为课堂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听初一的一节作文课《放飞想象的翅膀》,上课的老师使用了一段视频作为导入,这是一段关于北京奥运会会标的形成过程的视频,看着熟悉的汉字“京”在艺人、老人、孩子手中不断地变化,逐渐演变为舞动的北京“京”,再把它和中国源远流传的“印文化”巧妙结合,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永恒的标志。同学们非常的激动、兴奋,也不禁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赞叹不已。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跟着老师一起翱翔于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奇妙,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课文不少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内容,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于影视资料的导入能在课堂伊始就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这无疑是给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安上了一个精彩的“凤头”。
二、影视穿插,充实“猪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
(一)影视资料的插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我在教《〈长征〉节选》时,考虑到这是一部电视文学剧本,而且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无法从读文字中领会红军指战员们过草地时表现出来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于是我就考虑在课堂上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欣赏,通过刺激视觉感官,让他们从感性上领会文本精神内涵。课堂上我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从电视连续剧《长征》中节选的“过草地”的情节,学生们一看要放视频顿时就来了精神,看得也特别认真、仔细,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当看到周团长拖着断腿一点一点艰难地爬向泥潭,慢慢下沉,最后只剩一顶军帽浮在泥塘上面时,学生们眼里都闪动着泪花,甚至有几个女生都泪流满面了。我相信此时我什么都不用再讲了,红军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同学的心灵深处了。而这种效果是靠教师解读文本远远达不到的。等到学生们平复了心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内心受到了触动,所以发言特别积极,话题涉及的面也特别广,不仅仅有人物形象的认识,故事情节的安排,红军精神的体悟,就连平时很难理解的写作特色学生们通过视觉上的观看也体会到了,如场景的精心选择和切换,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等学生们都切身领会到了其中的妙处。这种课堂效果倒是在我的意料之外,本来设计的意图只是想让学生们通过视觉上的刺激,从感性上来体会红军指战员们的精神,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竟能将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了对文本理性解读的高度。
这节课也让我对语文课堂中影视资料的适当引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适当地引入影视资料不仅能丰富课堂资源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二)对比阅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随着生活中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了解名著的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和阅读原著相比,学生更愿意通过影视作品、网络等更形象化的手段来了解名著,所以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学生就很难领略到。所以长期以来大家都把“影视作品”看成是学生原著阅读的一块绊脚石,实际上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呢?带着这样的困惑,在初一下学期的市级公开课《〈西游记〉导读》课堂教学中我就做了点小尝试。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在教给学生基本名著阅读方法的同时,利用文本与电视剧的比较阅读激发学生原著阅读的兴趣。我就地取材,选取的比较阅读片段就是课本上的《孙悟空一调芭蕉扇》和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调芭蕉扇”的情节。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体会到了原著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的丰满,原著中的“孙悟空”不仅足智多谋、勇敢善战,还有其斯文礼貌、慈悲的一面,这是看电视剧无法体会到的。原著中生动的比喻、准确的描写角度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通过比较阅读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原著的语言魅力,明白了“看”代替不了“读”,要想深入了解名著就必须读原著的道理。初一结束的暑假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把《西游记》原著仔细读完了。这一次的尝试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三)巧借影视资料润泽写作课堂。
写作就是真实地记载生活、反映生活,让学生从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分析初中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事物特点可知,他们还不善于运用抽象的写作技巧。影视资料是一种形象、逼真、表现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它与写作教学有许多契合点,它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生活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实现写作技巧的自然迁移。目前,常规的写作教学课是“写”与“评”两线并行,但学生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课型,所以,将直观而形象的影视资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融入写作课堂,作为“写”与“评”的前锋,力求让写作课堂润泽起来。[2]
(1)作文拟题锦上添花话题作文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要部分,而话题作文中有一个要求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他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否拟好一个题目,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优劣。拟题的技巧有很多,如想象、修辞、引申、拓展……这在许多学生的习作中已得到了广泛地运用。[3]其实,巧用影视片名、经典台词也是屡试不爽的绝妙技巧。一种是直接引用,即将影视片名或经典台词直接引用于作文命题中。另一种是移花接木、巧妙套用,即将影视片名或经典台词进行独具慧眼的选择、巧运匠心的改造,运用于作文命题中。记得初一时给同学们布置过一篇随笔,让同学们自选角度介绍介绍我们的班级,当我批改时着实让我惊喜不已,有好多题目都让人耳目一新,如:介绍班里结识的新朋友的,题为《卧虎藏龙》、《英雄》;介绍班级精神文化的,取名为《亮剑》、《我的班长我的班》;介绍班里任课教师的,有的以《我的野蛮老师》为题;介绍班级生活的,命题为《十三岁的天空》、《十三岁的花季》、《我的青春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