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一种重要句式。很多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都把比较句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本文从比较句这个语法项目入手,考察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关键词]比较句;蒙古国;第二语言习得
一、 汉语比较句分类
对汉语比较句的分类历来各家说法不一,在汉语本体研究中,黎锦熙、吕叔湘、高名凯、赵金铭等都各自对汉语比较句进行了划分。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比较句习得研究中,施加炜、刘月华、王建勤等也都对比较句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综合各家之说以及参照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对比较句的分类,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九个比较句式:
(1)X跟(和、同、与)Y一样/不一样
(2)X有Y那么W
(3) X像Y一样/这么(那么)W
(4)X比YW
(5)X没有YW
(6)X不如YW
(7)X不比YW
(8)X太/更/最+形容词
(9)越来越
把这九个比较句式作为语料搜集的基本句式,运用测试问卷、看图造句、课堂练习等方法进行广泛搜集,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研究,总结出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情况。
二、 比较句习得情况
运用横向调查的方法对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并总结出这些比较句式的考察情况,对各个情况进行罗列、描述。在学生习得比较句的过程中,大部分最先习得的是比较简单的句子,“比”字句是蒙古国学生在比较句当中最先习得的句子,但是在习得输出的过程中,“比”字句有两种偏误情况,一种是很多学生都往往缺失了“比”字,如:
(1)他的朋友高我。
(2)他的包漂亮我的包。
(3)这件衣服贵那件。
(4)他跑得快我。
另一种情况是把表示比较的程度的词放在了第一个比较项之后和“比”字的前边,如:
(1)我喜欢学习汉语比我的朋友喜欢。
(2)他胖比我。
(3)小兰的汉语好比我。
(4)今天冷比昨天。
这些偏误在学生输出的过程中没有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学习者边想边说,大部分情况是学习者急于表达,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忽略了形式。
“跟…一样”句式往往缺失了“跟”或者和“像…一样…”的句式杂糅了,如:
(1) 这个书包的颜色一样我的。
(2)达尔汗的天气不一样乌兰巴托的天气。
(3)我的头发跟老师的头发一样黑色。
(4)北京跟上海一样大城市。
这类偏误是学生把两个句式相混淆,结构和意义相混,在课堂上模仿造句或者指定句式造句的时候可能不会出现错误,但是在实际输出中会由于对用法掌握的不够全面而导致使用不当。另外一点是受蒙语的影响,是母语的负迁移,蒙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是形容词,所以学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常常把表示颜色的词当成形容词来使用,在口语中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蒙古国学生往往在表示比较的程度的词语前面加“很”、“非常”、“最”等程度副词。如:
(1)小玉没有小慧最好看。
(2)沙发比桌子非常软。
(3)老师没有我很瘦。
(4)大龙有他的爸爸那么很高。
这类偏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学生在头脑中的比较意识是形成了,但是输出时的句法形式却是错误的。学生对这类比较句在语义上是理解的,但是却忽视了“很”、“非常”、“最”等程度副词与比较句式是不能兼容的。“程度有深浅之分,而程度的深浅又往往是跟比较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汉语中,有些程度词适宜于以某客观事物为参照的比较,它们可以出现在比较句中。有些程度词不能用于比较句。”[1]
“…没有… …”句式在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缺省后边的比较项和表示程度的词或者在表示程度的词的前面添加别的成分,如:
(1)我没有文具盒。
(2)今天的天气有昨天的天气一样那么冷。
(3)她做的菜没有比你做的好吃。
(4)我的头发没有小玉这么很长。
在习得“没有”比较句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否定词“没有”,所以在习得“没有”比较句的过程中开始阶段会和表示否定的“没有”相混淆,习得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而在习得的过程中会与其他比较句混淆,导致句式杂糅的现象,在后边的比较项的前边加入别的成分。
“不比”句和“不如”句,学生的偏误往往是把两个比较项都进行程度的修饰然后再用“不如”或“不比”连接,如:
(1)达尔汗的空气很好不如乌兰巴托的空气不好。
(2)小兰瘦不如成龙更瘦。
(3)大卫的汉语很好不比小云的汉语不好。
(4)今天冷不比昨天不冷。
这两个比较句式学生在刚开始习得的阶段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把握这两个句式的语义特点及用法,所以会根据以前习得的其他比较句式来输出这两个句式,因此在蒙古国学生习得这两个句式的过程中,有一阶段他们会回避这两个比较句式。
“ X太/更/最+形容词”句式和“越来越”句式在习得的过程中偏误相对少一些,不过“ X太/更/最+形容词”有时会在两者或者三者的比较中发生混淆。
本文对于蒙古国学生的汉语比较句习得情况的研究只是粗浅的一部分,希望
对以后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6).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柳英绿.韩汉语比较句对比.汉语学习,2002(6).
[4]陈珺.成年韩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考察.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5]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王蕾(1984—),女,吉林省舒兰市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吉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