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5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 王 祥

  [摘要] 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目前的状况以及如何与各学科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也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涵义
  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的现代技术。整合是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求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的运动。学科课程整合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等于与课程整合。这是因为学科与课程本身原本就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学科是关于某种学问的科目、类别。课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一般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等。课程涵盖学科,学科寓于课程。因此,有的学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称为小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称为大整合,概出于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模式建设中的系统工程,整合过程中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作通盘考虑与整体把握,将两个方面的要素放在统一体中进行整体协调,统筹配置,优化组合。任何强化一种要素而弱化另一种要素、重视一种要素而忽视另一种要素的做法都会有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原意。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状况
  (一)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一类是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等齐上阵,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
  另一类,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二)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学校
  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三)整合的热度正在减退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
  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三、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
  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二)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三)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五)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通讯》
  [2]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3]王照亮:《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性思考》,《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6期;
  
  作者简介:王祥(1974—),男,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育局,扬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职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