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86

[ 范德亮 文选 ]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 范德亮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语言习得上,这里的“语言习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的理解,二是会运用语言。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试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为例,谈谈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联想;路基等;黑矿灯
  
  一、调动审美感知
  人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知对象世界,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也是由感知开始的,再经想像、联想、情感等参与而领悟教材。作为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这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艺术上摆脱了同题材诗歌描绘完善形象的窠臼,独创一格。生活中的原型形象,如老水车、黑矿灯、隧洞、稻穗、路基等,被诗人拆解,同祖国“我”的痛苦和不幸、贫穷与滞重一起构成崭新的诗歌意象。我在教学中,使用生活体验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逼真地展现“意象”所营造的画面,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作家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分析“老水车”意象时,学生看到、听到那一幕:老水车一年到头依依呀呀地慢慢转动着,任河水从它脚下哗啦啦奔向远方,任时光在它面前奔向未来。我唤起贮存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谈了对“老水车”的理解,有了新的感悟。“老水车用了百年的工夫,唱着疲惫的歌谣”,学生联想到那何时才是尽头呢?进而联想到祖国发展迟滞不前、效率低下,感受到祖国的贫穷、落后、贫瘠。
  这样,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形的生活画面,学生调动了所有的感官,经过目视耳听这一综合的心理过程,学生的立体思维形成了,就能从多侧面感知作品,建立起表达思想感情的模式,语感就得到了培养与强化。
  二、重视语言习得
  语感能对言语对象的内容是非和形式美丑作出敏感的判断,同样语感也能对特定语境中的修辞效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反过来说,体会评价特定语境中的修辞效果,就是训练语感的过程,比较品味语言、体会不同的修辞效果,不失为训练语感的一种好方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有一个“纺”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始终纳闷。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组问题:
  问1:我们将原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纺”字改为“唱”字,表达的情感内容有变化吗?如有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问2:这种变化是如何实现呢?
  问3:在文章里或文章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如此一来,既有平面的横向比较:词语的选择比较,即推敲;又有立体的纵向探究: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递进追问,即分析。抓住这一个语言点的细微品味、深刻理解,从过程到结果,就没有理由不让学生有所收获。
  师生共同分析后认为:①原先手摇的纺布机跟水车一样,都是圆形的,两者很相似,在贫困年代里,人们总是自己来纺布,如同老水车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纺”比“唱”更能表现当时生活的贫穷、落后。②诗歌前有“破旧”,后有“疲惫”,其间的沉重、缓慢、憔悴,非“纺”字不能表现出来,“唱”字不足以表现文革带给那一代人心灵的伤害,从色彩上说,“纺”字更适合,它给人的感觉是灰色的,与整个画面与时代跟更匹配。③ “数百年”只有依赖“纺”而生,在读者心中呈现单调、重复、长年累月不断循环的印象,若一改“唱”无法体现“数百年”之意。④ “纺”更宜于表达作者内心的忧伤、无奈的痛楚和当时对前途的迷惘、不知所措。⑤句中的主要意象“老水车”与“歌”,若用“唱”缀联,则成了一个浅泛的拟人化表达,用“纺”字,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即从陌生角度写熟悉事物有了一种新奇感。
  由此可见,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眼,经作者匠心点化,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收到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经过比较玩味的语感训练,怎么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味呢?这个教学片断让我再一次相信:只要教师能立足于文本,善于发现和引导,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那么学生咬文嚼字的本领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挖掘出来;事实上平时的教学唯有紧扣一些关键的语言点,读进文章里、深入语言背后,以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久而久之,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必将内化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然,语言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阅读课上落实语用的最佳方式就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的训练。事实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练习就有这样的要求。
  例: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 学生仿写:(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迫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学生的作答符合要求,但这一步尤其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指导,有时候就是示范,因为仿写是非常强调语境、格式的。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可以说是部分学生写作的引路人。通过仿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学生自己语言的转化,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三、把握感情基调
  语感对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实质上就是对活跃于作品之中的作者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认同、感应。舒婷在写《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时,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解脱出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由此可见,作者这种“爱国之情”是复杂的,甚至于有些含蓄。
  如果仅仅把“爱国之情”的感情本身赠送给学生,那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隔了一层,这样就达不到训练语感的目的。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先介绍了作者与写该文时的背景及作者的思想状况,使学生宏观地把握课文中作者感情的背景,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因素,诵读欣赏。诵读欣赏是一种生活化情感的对话与体验,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是文本视觉阅读的基础,诵读欣赏,也是提高书面阅读语感,乃至喜爱语文课的阶梯和途径。
  有了前面的铺垫,然后学生品读课文,进入作品,领悟诗人“爱国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从宏观地领会到微观地把握,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也能收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效果。之后,我再让学生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这样读进去,读出来,一进一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语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当然,培养训练语感的途径不只是这三条,但不管是哪条途径,教师都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去亲切地感受、体验作者的心脏搏动、呼吸节律、血液流动,让学生亲自、独自、独到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会用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去感知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唯有如此,语文课的“语文味”才会更凝练、更厚重,阅读教学才会更实在、更有效。
  
  作者简介:范德亮 ,江都市宜陵镇中学。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