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51

[ 涂盈盈 文选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 涂盈盈

  [摘要]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文理全才、通才”的使命,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就如何落实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大学语文
  
  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经过了“文言、白话”之争,“文道”之争, “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等四场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本世纪末,第八次课程改革之际,将其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此次定性之前,是一番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最早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舞台是大学。
  一、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文理全才、通才”的使命
  在大学里,很多理科学生人文方面的知识极度欠缺。他们当中不少人,说话话不成句,写文章错字连篇,到处都是语病。即使能说出或写出没有语病的句子,那也是没有文采的,干瘪的。毕业论文连基本格式都不会,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假条、通知、请柬等日常的应用文无从下笔。对文学作品、作家的涉猎少之又少,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比如说生命意识、孝道、朋友之间的礼仪诚信等等,他们都缺失了。成了只会理论建模、做实验写文章的机器和工具。这样一种现实太让人胆战心惊了。
  现代的大学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是应用型的人才,而且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没有缺陷的人,是文理两科的“通才”,全面的人才。
  大学语文担负着这样一个使命。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既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又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重任务。
  二、如何落实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人脑思维的工具、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必须解决好学生在语法、应用文写作、论文撰写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把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落实好呢?首先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科学。选择一定的文学作品,文学鉴赏的知识,基础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这些不同的知识穿插进行,避免知识的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篇文学作品的讲授之间穿插语法和写作知识的讲解。文选知识结合文学鉴赏知识来讲,比如说讲《蒹葭》这首诗,结合讲解抒情诗的鉴赏,讲解《琵琶行》时,讲授叙事诗的鉴赏,讲授《受戒》的时候结合小说的鉴赏知识。其次,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重一些教学技巧的运用。讲解语法知识和写作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讲练结合,多给一些范文,例文,还要拿出一些错误的句子或者有问题的文章,让学生从修改中学会运用,多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动笔写。注重每节课结束前的课程总结和每次新授课之前对上次课的课前提问。检查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预习、自觉复习。比如课前回顾关于《诗经》、《论语》的文学常识,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主张等等,课前背诵名篇名句。课前检查和课堂上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加分或者言语等奖励激励政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如何落实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除了落实好工具性之外,还要落实好其人文性的重任。首先要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感受、领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学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作品。文章或作品是时代历史的河床,是社会生活的画卷,是现实世界的万花筒,是世事人情的霓虹灯。学生读课文时,或是在历史的河床上拾捡闪光的贝壳,或是在生活的画册上寻找感人的瞬间,或是在世界的万花筒里窥探中外奇观,或是在人世间闪烁的霓虹中领会世事人情。其次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在大学语文的课本上,学生可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可以领略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感悟时代与个性在作品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精神的园林中徜徉;还可以进行无尽的遐想,放飞自己的感情和理想。总之,学生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理的启迪。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成为高雅而富有情趣的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人文性的一面落实呢?首先应该设置一些,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体现人类真善美的文章进行讲授。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学史,作品浩瀚,作家众多,选入教材的篇章应该都是经典名篇。同时教师在讲授时由于课时有限要对这些篇章进行挑选,挑选时就得选些能触动人的心灵的,关注人本身,陶冶人情操,升华人情怀的一些篇章去讲解。比如说《诗经》中的《蒹葭》、《关雎》是关于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情;《论语》中尽量选一些讲朋友之间讲诚信,子女对父母讲孝道,兄弟之间要友爱,作为人要博爱众人、慎择友、节欲这样一些选段;《项羽本纪》之中“垓下之围”展现的是多情重义,知耻的项羽;《红楼梦》彰显的是对民主、自由、美善爱情的渴求和追逐。这样一些篇章的选择,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讲,这样的文章有一个很好的导向。其次,将课堂的空间、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提一些有助于学生参与进课堂,主动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同学的想法,老师的点评、总结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人文关照的问题。比如,在讲解《论语》节选的时候,选文是关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博爱众人、对朋友诚信的语段。讲解完字词之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选出对你最有启示性的句子谈谈感受”。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讲到朋友交流、朋友选择方面的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少学生讲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无私、无保留,反省自己曾经对父母的恶劣态度,他们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忏悔,甚至泪流满面。从而得出要及时行孝的结论。听完他们的讨论发言,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样的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对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洗礼、剖析,使他们做一个更加真、善、美的现代大学生。
  关于大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两点落实好,笔者刚上大学讲台不久,在文中只是谈了谈自己粗浅的见解和零星的实践。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更加具备人文情怀,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涂盈盈,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