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57

  

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理性思考

◇ 贺新家 伍 强

  [摘要]本文对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拓展训练课程与高校体育课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内部需求和外在环境进行了论述,认为高校体育应抓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入拓展培训课程,不断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思考
  
  一、前言
  拓展训练,是一套能够培养学生先进的理念、优秀的品格、卓越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的系统的培训课程。它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通常在设定的陌生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而完善人格的一种体验式学习的学校教育模式。由于课程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近些年来逐渐被推广,深受大学生和学校教育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随后我国众多高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训练作为指定课程内容,这是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开端。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组建拓展训练专业基地,并以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标志着拓展训练已开始纳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虽然众多学者对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的形式开展颇有争议,但其在高校的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众多高校纷纷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体系之中。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身需求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改革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展开,努力使体育课程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却不十分明显,高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并没有获得提高,甚至某些高校呈减少趋势。另外,随着就业、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的社会化要求日趋明显,而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拓展训练则通过认真策划、精心准备,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学生需要的内容,逐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拓展训练内容、手段非常丰富,多为特意巧妙设计的独特场景,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单一、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
  (二)拓展训练自身优势是其在学校开展的基础
  拓展训练以项目为引导,以总结、反馈为重点来实现教育功能,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完成后,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经历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整个过程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启发者、教育者。同时,拓展训练内容是根据特定目的而进行预先设计的活动,它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体验中并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
  (三)国内外经验为学校开展拓展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德国人哈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随后相继成立了Outward Bound信托基金会、外展训练国际组织(OBI)、美国户外领队学校(NOLS)、体验教育学会(AEE)、挑战课程技术协会(ACCT)和原野教育协会(WEA)等国际拓展训练组织,目的是推广OB理念。OB得到广泛认可之后,慢慢被教育系统的人所关注,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维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组织拓展训练活动专家共同研制并完成第一部拓展训练大纲,并在美国中学体育课中实施拓展训练,1974年该大纲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NDN)”评选为优秀教育大纲。OB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其理论更加丰富,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以OB为基础相继衍生了诸多课程,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PA(主题式冒险)、EL(外展训练)和PBL(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等课程模式。这些课程得到推广和认可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同步发展,使其获得了相关的理论支持。更为关键的是,它是中国体验式教育和拓展训练兴起的根源。随着我国拓展训练的广泛开展,逐步得到广大高校学者的青睐,并迅速得到推广,虽然形式各异,但却为体育课实施拓展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使拓展训练进入学校成为可能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为新兴运动项目进入课程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增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并且《纲要》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是对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作了规定,而且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这就使各地学校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这就使得体育课实施拓展训练成为可能。
  三、高校推广拓展训练课程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要求。2002年3月,共青团中央起草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向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工作,部分学校也开始尝试一些素质拓展训练。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政策上的优势,争取政府部门、相关教育机构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训、学生安全教育、训练经费投入和相关配套政策等各个方面,在学生中不断普及和推广素质拓展训练。
  (二)加强对外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拓展训练体系
  素质拓展训练发展至今,已有将近60多的历史,在中国也有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许多别具特色的素质拓展培训企业,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项目。因此,加强与外界交流,借鉴实际操作中已经成熟的训练模式,吸收已有经验,在高校中有计划推广素质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高校已逐步成为素质拓展训练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高校体育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校企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将科学的训练内容不断内化,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校特色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培训体系。对高校学生进行普及的、长期的素质拓展训练将会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素质拓展专业师资培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将拓展培训企业的训练内容进行有机地移植,同时加强高校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完备的、独立的、针对性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体系。
  (三)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拓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深入、不彻底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普遍陈旧,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形式依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等诸多问题长期存在,与高校所倡导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相悖逆。
  因此,高校中推广素质拓展训练,首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力、体验力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改变当前课程设置中以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日常体育教学中,成为高校的素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贺新家(1979—),男,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工作,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伍强(1986—)男,湖南人,硕士,武汉纺织大学学习。

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