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83

[ 陈志萍 文选 ]   

试析“A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

◇ 陈志萍

  [摘要]利用变换分析,将“A了一点儿”分为三种类型,阐述“A了一点儿”是一种预设隐含歧义的结构,通过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歧义;预设;分化
  
  本文所讨论的是形容词+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形容词+了+一点儿是现代汉语口语里常用的句式,为了行文的简洁,我们以“A”代表形容词。
  一、我们先看“A了一点儿”的几个例句:
  (Ⅰ)⑴这双鞋大了一点儿⑵这件衣服长了点儿(Ⅱ)⑶这间房子干净了一点儿⑷这个姑娘漂亮了一点儿(Ⅲ)⑸这个孩子高了一点儿⑹汽车的速度慢了一点儿
  上述的六个例子中,“了”是动态助词,“一点”表示微量,“A了一点”这样的结构中暗含了一种比较的关系。“这双鞋大了一点儿”,是指这双鞋和正好合脚的那双鞋比大了一些,“这件衣服长了一点儿”,是指这件衣服和另外一件衣服比长了些。Ⅰ组两个句子都属于他较的范畴,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大了一点,长了一点,透露出说话人不满意不希望的事实。性质和变化属于语义学的范畴,有些形容词只能表示事物的形状而不能表示事物的变化。Ⅰ组里面的两个形容词都是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而不是表示变化,所以两个句子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
  再将Ⅱ组转换为“太A了一点儿”:3’这间房子太干净了一点儿,4’这个姑娘太漂亮了一点儿。这两个句子都是不能成立的,句子中的“太”表示过分,是一个主观上认为不如意的程度副词,具有消极的意味,而干净、漂亮是褒义词,显然两者不能搭配。这也恰恰证明了,3、4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某些语境下,3’、4’两句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个时候句子表示的是一种反语。这间房子太干净了一点儿。= 这间房子太脏了。这个姑娘太漂亮了一点儿。= 这个姑娘太丑了。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我们这里暂不做讨论。
  再将Ⅱ组句子前面加上时间状语:3’’两个小时后,这间房子干净了一点儿。4’’上大学以来,这个姑娘漂亮了一点儿。在这两个句子中,A了一点表示的是一种动态变化,即由不A到A的变化。这间房子干净了一点儿,是和两个小时前比;这个姑娘漂亮了,是和她上大学之前比较,都是一种自我的比较,显示出一种动态。
  Ⅲ组的句子结构最为复杂。看下面这四个句子:a几年没见,这个孩子高了一点儿。b当体操运动员,这个孩子高了一点儿。c司机已经疲劳驾驶5个小时了,汽车的速度慢了一点儿。d和奥迪A4比,汽车的速度慢了一点儿。
  其中a和c表示的是NP自我的比较,即这个孩子和几年前比个子高了,汽车的速度和5个小时前比较,速度慢了一点儿。这两个句子和第二组的结构相似,是一种动态的自较。b和d表示的是NP的他较。这个孩子和体操运动员相比,个子高了点(因此他不适合搞体操)。汽车的速度比奥迪A4慢一些,说话人表现出一种不满意的态度。这两个句子和第一组的结构相同,是一种静态的他较。
  用“没”、“不”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在这一对否定词当中,“没”是对状态的否定,“不”是对性质的否定。上述例子的否定形式分别是:几年没见,这个孩子没高。当体操运动员,这个孩子不高。司机已经疲劳驾驶5个小时了,汽车的速度没慢。和奥迪A4比,汽车的速度不慢。
  由此可见Ⅲ组的句子是有歧义的。 “一点儿”的语义指向“A了”,“A了”不同于“A”,“A”表示的是事物的形状,“A了”表示的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偏离。“点”表示度量,指事物的性质变化和偏离的程度轻。由此,正如我们上文分析得出,“A了一点儿”有两种结构意义,一是指事物性质由“不A”到“A”的轻度变化,是一种动态的自较;一是指同某一标准相比,事物性质向A方向的接近或偏离,是一种静态的他较。
  二、为何形容词在进入了A了一点儿以后会呈现这样的多义性呢?
  能进入这个结构的形容词都是非定量的形容词。因为一点反映的是A的量特征,因此它要求A有程度的高低,在量上有一定的量幅。非定量A进入结构以后表示的是变化还是偏离还是同时表示变化和偏离则和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有关,在“A了一点”中,反映在A的褒贬色彩中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具有不同色彩的A进入结构后表义情况不一样。A具【消极】特征时,“A了一点”一般表示状态偏离。如上文Ⅰ组。A具【积极】特征时,“A了一点”可表示变化,结果的实现。如上文Ⅱ组。A具【中性】特征时,“A了一点”可表示变化,结果的实现或状态偏离。如上文Ⅲ组。在“A了一点儿”中,形容词A的使用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些成对的反义形容词在表示变化义时,只有一方能够进入“A了一点儿”结构中,而另一方不能成立。如:生vs熟 (熟了一点)(生了一点) 新vs旧2(新了一点)(旧了一点)快 2vs钝 (快了一点)(钝了一点)紧vs松 (紧了一点)(松了一点) 小vs老1 (小了一点)(老了一点)嫩vs老2 (嫩了一点)(老了一点)
  这几对反义形容词进入了“A了一点儿”结构以后,只有后面括号的那组是可以成立的,前者不能成立。有的形容词有几个义项,只有其中的某一个义项能和其他形容词构成反义词,形容词义项的排列以《形容词用法词典》为依据,如“旧2”表示旧在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例:米饭熟了一点儿。米饭生了一点儿。衣服新了一点儿。衣服旧了一点儿。刀快了一点儿。刀钝了一点儿。皮带紧了一点儿。皮带松了一点儿。他高了一点儿。他矮了一点儿。
  就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米饭只有煮生一说,而没有熟了一点的;衣服穿久了只会越来越旧,不可能越来越新;刀也是只会用钝;皮带只会越戴越松;人的个子只会长高不会长矮。所以,就变化的方向而言,这些形容词所表示的变化是单向性的。
  三、语言的歧义问题,实质上是意义与形式之间的矛盾问题。
  同一形式与不同的意义相联系,必然会产生歧义。我们认为该结构是一种预设隐含歧义。预设反映了主体、处理信息所特有的基本模式。每个信息片段都可以分析出若干个预设来。我们可以发现,“形+了”结构主要构成两种预设,即时间型预设和状态型预设。表现在句法形式上,时间型预设一般使用表示已然、未然等的时间副词、时间名词及助动词等来表达,而状态型预设一般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来表达。时间型预设是指如果陈述事件T,那么必然预设T所关系到的时间,即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某情况。“形十了”结构中的“了”正是预设的触发成分;状态型预设即事件发生前后的不同状态变化。“形十了”结构中的“形”就是预设的触发成分。在“形+了”结构中,这两种预设关系紧密,很难分开处理,共同构成了“时间—状态”的特征。由此可见,“形容词+了”结构的语用功能之一就是为接收者预设一种己知背景知识,并从状态变化的角度传递新信息。
  在了解歧义的原因之后,我们进一步探求如何分化“A了一点儿”的歧义呢?应该说,有两条路子是可行的:
  第一,从形容词入手。可以把A分化成两个不同的义项A1和A2。如“高了一点儿”的高就可以分化成“高1”“高2”,高1表示高过了头,高2表示变高。那么,Ⅲ组的结构可以分化成一下两种:Ⅲ1:A1了一点儿,以及Ⅲ2:A2了一点儿。如:几年没见,这个孩子高2了一点儿。当体操运动员,这个孩子高1了一点儿。第二,从动态助词“了”入手。把了分化为两个:了1表示超过某一比较标准,而了2表示动态的变化。表示动态变化的了2,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有表示超过某一比较标准的了1吗?我们认为语言事实里确实有。如:当兵,这孩子太小了。这个人走路太慢了。
  这两个句子里的了就不是表示动态变化,而是表示超过了某一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说话人心里的主观标准,也可以是规定性的客观标准。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句的了位于句末,应该看成是语气词,但是变换后的句子并不支持这一说法。请看:当兵,这孩子太小了点。这个人走路也太慢了点。这两句里的了并不是在句末,不能解释成语气词,但又不能表示动态变化,可见确实存在表示超过标准的了1.因此,Ⅲ组也可以分化为:Ⅲa:A了1一点儿,以及Ⅲb:A了2一点儿,如:司机已经疲劳驾驶5个小时了,汽车的速度慢了2一些。和奥迪A4比,汽车的速度慢了1一些。通过分化歧义的方法,使我们在具体运用语言时更为准确。
  
  作者简介:陈志萍(1987—),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08级汉语言文字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试析“A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