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854

[ 王达军 文选 ]   

高中历史教学分析与可行性策略

◇ 王达军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一段时间了,从历史学科来看,新课改造成了不少教师“不会教”的尴尬,困难和困惑不少。本文主要是简要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不足以及提出几点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困惑;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教学中遇到不少的困惑,也感到了教改形势下存在的不足。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更加的具有可行性。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不足
  在新课程的课改实验中,历史教学中确实遇到不少的困难和困惑,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历史学科教改的成败。因此,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新课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但是新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也是不能回避和忽视的,许多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内容被吸纳进来,很多事件和现象缺乏一定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加之,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结论和微言大义的历史概念,使得学生面对历史教材如同在研读一本“天书”,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材的内容是一方面原因,课时的安排和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另一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中教学,课程多,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使得历史这类的二类学科课时安排少,但是教学内容却繁多且难度较大,这势必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造成了教学进步的缓慢和学生的“消化不良”。作为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者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大部分教师在知识及能力储备方面出现了危机,也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只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需研究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动向,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准备时,一定要精心认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平时的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中开设历史教学观摩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甚至个人。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把历史的知识与现代的知识相融合,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关爱每位学生,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这样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新活力,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掌控者变为引导者,教学方式也是更加的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这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学内容容量的增大与课时的有效性仍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再加之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很少计入总分,这就造成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薄弱,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中外合编与专题史体例的方式,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组合化和模块型的特征,这一全新的视角一改以往历史教材呆板、沉闷的形象,给教师和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新教材理论性较强,知识跨度跳跃大,新知识学习缺少铺垫,等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出现“不会教”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清除已经根深蒂固的旧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刚进到高一的学生来说,对历史体系还没有形成很多,较多的是几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切忌不能一味的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薄弱便采取“狂轰滥炸”的方式灌输,而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
  (二)、学科渗透,联系实际
  历史知识涉及广博,综合性较强,关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很丰富,知识面要宽,要能够适应新课改综合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历史教师如果只局限于历史知识一方面的掌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和课程发展的需要了。考虑到学科之间必要的联系,教师必须能在课余时间及时进修相关学科知识,摄取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放、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把枯燥的历史史实或现象生动化。例如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中涉及了很多文科的知识,名词,如“印象派”“浪漫主义”等。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结合外国文学中经典的代表作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选取《巴黎圣母院》中较有代表性的情节,来展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突出浪漫主义的特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人类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联系名乐、名画、名剧等相关内容,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 整合教材,优化设计
  对教材的整合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专研,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课标三者融合起来,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要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在教学中重点要突出。要不断扩充书本的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举例、设喻以及多媒体等手段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可感化,甚至可还以以对教材的图示、图解或现有的挂图进行改造或加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得教学信息,开阔思维方式。如在教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可以灵活处理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相对繁杂,而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的内容相对较少。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把较多的时间投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上,而可以较少的花费时间在在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上。
  三、小结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确实是存在不少的困惑和困难,但是只要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能够采取恰当得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相信,高中历史教学的未来会更美好!
  
  作者简介:王达军,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分析与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