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70

  

例谈现代美国女作家的左翼思想

◇ 朱 丽

  [摘要]美国左翼女性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约瑟芬·赫布斯特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女作家之一。她思想激进,小说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并对贫苦的劳动阶级寄予同情,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政治宣传性。以赫布斯特为代表的美国左翼女性作家不但改写了无产阶级小说的男性传统,也改写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女性传统,充分体现了自强自立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作为女性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约瑟芬·赫布斯特;美国女作家;左翼思想
  
  一、美国左翼女作家约瑟芬·赫布斯特
  约瑟芬·赫布斯特(Josephine Herbst, 1892-1969)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生于爱荷华州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自幼注重对赫布斯特阅读能力的培养,用家族的历史故事、日记、信件作为阅读材料来丰富她的想象力。父亲努力经营一家农用品商店,维持全家的生计,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破产。这些家庭的经历成为她日后写作的素材。因为家庭无力资助,赫布斯特的大学生涯被迫数次中断。在辗转几个大学之后,最终在191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不久之后赫布斯特搬到纽约市,加入激进社团,并开始为杂志撰稿和写短篇小说。20年代,一战后的人们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上”,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许多美国作家自我放逐,涌入欧洲,前往巴黎。赫布斯特也不例外。1924年在巴黎结识了作家海尔曼,两人于1926年结婚。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于1934年宣告结束。
  在巴黎时,赫布斯特与一些重要的美国作家如威廉·卡洛斯· 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海明威(Hemingway)等建立了友谊。在他们的鼓励。帮助下,写作有了很大的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0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嬗变”(2009FWX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提高。回国后定居宾夕法尼亚州。1935年作为《纽约邮报》的特约通讯员前往德国,并曾为该报报道过西班牙内战。1928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Nothing is Sacred),第二年发表《花钱买爱情》(Money for Love),两部小说描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出版后均受到好评。使赫布斯特名声大振的是她的关于描写特雷克斯勒家庭的小说三部曲:《仅有同情是不够的》(Pity is Not Enough,1933)《刽子手在等待》(The Executioner Waiters,1934)《金绳索》(Rope of Gold)(1939)。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特雷克斯勒家庭是以她自己的家庭为原型,可以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如维多利亚就是赫布斯特本人,而乔则是以她父亲为原型。小说中的主要政治事件和背景则是源自于她作为左翼记者时的一些经历。时间历经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主要探讨了主人公一家如何适应20年代的时代巨变及面对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作品中特雷克斯勒家庭的沧桑变化与美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紧密相连,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精神危机。这部作品可与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1896-1970)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U.S.A Trilogy)(《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相媲美。两部作品的发表时间大致相同,以史诗般的风格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闷和精神空虚,被认为是美国无产阶级小说优秀的代表作。
  《仅有同情是不够的》以特雷克斯勒家庭为主线,插叙维多利亚的童年回忆。根据维多利亚的回忆,她的母亲凯瑟琳讲述了弟弟乔特雷克斯勒的不幸遭遇:他离开家乡费城来到了重建地区格鲁吉亚,遇到了麻烦后逃往加拿大,在那里结识了格鲁吉亚的州长,然后又重返家乡。为了逃避当地法律的惩罚不得继续逃亡加入了淘金队伍前往达科他州。厄运一直伴随着乔和他的家人。他最爱的姐姐年纪轻轻就死了,另外两个姐姐婚姻不幸,生活艰难。最小的弟弟虽然比较成功,但也不幸福。渐渐地,乔精神出了问题,患上了痴呆症痴呆。最终维多利亚得出结论:叔叔乔的不幸和父亲失业的失败不能归于个人性格的缺陷,而是不可抗拒的资本主义的力量造成的。这部小说以其鲜明的历史特点、题材和突出的创作主题成为为美国左翼文学的优秀之作。
  二、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特点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将性别移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对于阶级与性别的分析结合了起来,着眼于根据性别所产生的劳动分工状况。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反对把妇女受压迫归结为思想观念及生物因素,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妇女工作及妇女对历史、社会的贡献上,把妇女纳入阶级的概念。“由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政治批评,是以变革社会为己任的文化运动,因而它体现出一种左翼的倾向,不少人致力于挖掘社会经济模式与女性所受压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女性主义提供相当丰富的精神食粮与锐利武器,女性主义的理论探索,又给马克斯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对压迫的反抗以及对公正平等的社会的追求。”
  三、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发展及现状
  “美国左翼文学”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成为美国文学主要的潮流。“美国左翼文学”又称“美国无产阶级文学”,常用“红色的三十年代”或“大萧条年代”作为它的时代标记。许多美国左翼作家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斗争,创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例如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詹姆斯·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舍伍德·安德森的《希望之外》等。这些作家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负的社会责任,力图通过作品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期待解决问题,拯救社会的良方,担负起作家的艺术和历史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美国左翼文学研究范式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在研究角度方面,研究者从美国本土文化与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切入,探寻1930年代左翼运动是如何达到顶峰,并悄然延伸到1960年代的。对新马克思主义批评而言,受托洛茨基影响的文学批评也是左翼文学思潮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在研究范畴方面,许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目标锁定在无产阶级小说上。无产阶级小说是大萧条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相比较而言,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报告文学和戏剧的研究就相对薄弱。(三)不断深化与完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体系。
  女权主义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中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上,它推动着女权主义运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在理论上,它也不断吸纳其它思想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女权主义思潮。其中,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第二次妇女运动,把女性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许多被堙没在历史中的女作家的作品又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在世人面前。除此这外,女权主义与各种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而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对女权理论的影响,比任何一种思潮都更为突出和重要。马克思主义为女性主义带来了生机,成为女权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除了约瑟芬·赫布斯特,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蒂莉·奥尔森(Tillie Olsen)、莫里代尔·拉苏尔(Meridel Le Sueur)等女性左翼作家,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左翼女性文学。这些作家把她们的创作与30年代的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入了美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红色潮流。试图以女性的声音来影响美国政治与文化。“他们并不一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与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并不一定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表达见解,但他们在反映贫困带来的危害和穷人的苦难等主题时,已经成为了左翼文学的组成部分。”1978年,夏洛特·尼克拉(Charlotte Nekola)和葆拉·拉比诺维茨(Paula Rabinowitz)编辑了颇有影响的文集《红色写作:1930—1940年美国妇女文学选集》,掀起了左翼女性文学研究的热潮。
  1991年,拉比诺维茨发表《劳动与欲望:美国大萧条中的妇女革命小说》。她集中探讨了1930年代左翼女性作家的创作与理论,将美国左翼文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拉比诺维茨运用叙事学和性别理论,对缺失的一代女性作家进行研究。同时,女性出版社、西部出版社(West End Press)、国际出版公司等相继出版了菲尔丁·伯克(Fielding Burk)、赫布斯特、迈拉·佩奇(Myra Page)、约瑟芬·约翰逊(Josephine Johnson)、苔丝·斯莱辛格(Tess Slesinger)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3年,芭芭拉·弗莱(Barbara Foley)发表《激进的诉求:1929—1941年美国无产阶级小说的政治与形式》。她把研究对象锁定在1930年代,深化与推进左翼女性文学的研究。
  赫布斯特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自1923年直至去世之日,一直活跃在美国文坛上。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她思想激进,小说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并对贫苦的劳动阶级寄予同情,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政治宣传性。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政治上的左翼性,使她获得了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在美国文学史上,以约瑟芬·赫布斯特为代表的左翼女性作家不但改写了无产阶级小说的男性传统,也改写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女性传统,充分体现了自强自立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作为女性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姚红星.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女性主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7).
  [3].王予霞.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3).
  [4].叶苗.略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5].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丽(1970—),女,河南省信阳市人,汉族,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例谈现代美国女作家的左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