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情境,始终是课改一线老师的孜孜追求。学生“出彩”是教学研讨流程中优质互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激发的显著标志。优化教学流程,构建学生“出彩”的有效课堂情境,笔者以为,要谱写好如下“四部教学曲”。
[关键词]教学“四部曲”;中文教育;新课改.
一、让导入生动起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切题,导入生动,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进入预设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让幽默拉近师生距离
“中语杯”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在连云港市新海高中举行,向浩老师执教《小石潭记》这样安排:我们来认识作者,老师在课前查阅百度,上面这样说,“国藉:中国;中文名:柳宗元;英文名:liu zong yuan…”,一下逗乐了所有的同学、听课老师和评委。向老师借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情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紧扣主题导入新课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中,笔者执教课文《七颗钻石》。紧扣主题设置这样的导语:“十九世纪世界文坛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文学巨星,他,就是列夫托尔期泰。他有一颗至善至美的爱心。他愿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心。童话《七颗钻石》便是他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语,既紧扣文题,又暗示童话主题,这样的导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同的文体,自有不同的导入要求,导入自然不可千篇一律,需要在课前狠下一番功夫。但吃透文本主题,导语生动,让课堂流程的一开始就生动起来,应是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
二、让提问精彩起来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有时可能高明于老师。教学过程中恰当留白,可以使老师从讲解中解放出来。
执教朱自清《背影》引导自主学习时,一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写家境困窘,父亲失业,与背影有何关系?我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让学生深入读文,小组讨论,之后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的理解:这样写,交待了家境的困窘,交代出此时父亲的艰难,也就交代出了本文所写的背影是一个特定的背影,为下文写背影作了铺垫和蓄势。全体同学听后茅塞顿开,热烈鼓掌。
这是学生认真阅读产生良好课堂效果的案例。设想,赏析一份作品,不让学生自个走进文本,仅是老师在那儿越俎代庖,何来学生的深度体验与精彩回答,又如何能构建以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学生如何才能出彩?
课堂上师生互动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过程。优质有效的互动,真正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首位。当然,提问留白艺术的运用要巧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可而止。
三、让课堂书声琅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美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想象的欲望,从而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将文章创设的意境展示出来。
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借助课件我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学生们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学生们也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四、让拓展放飞学生思维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近自然、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应是语文教师讲必需做出的选择。
1.采取生活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感动中国人物”,国际局势等有关话题,让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写成评论,口头交流。
2.组织兴趣小组。如“小记者站”、“书画协会”、“手抄报编辑站”、“剪贴作文竞赛”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3.要加强课程沟通。通过学科联姻沟通,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4.要延伸到地方社区、家庭生活中。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联系生活,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本大书,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让学生们乐学、善思,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人,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作者简介:单卿之,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