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0期 ID: 153789

[ 韩方方 文选 ]   

浅谈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回响

◇ 韩方方

  [摘要]唯美主义是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 20世纪,唯美主义出现在中国,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唯美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时空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对其进行梳理,在历时的关照中再现对二者进行共时的审视,有助于我们真实而理性地认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回响。
  [关键词]唯美主义;传播;接受;变异;
  
  唯美主义是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一直以来也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20世纪,唯美主义出现在中国,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唯美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中,有两个视点跃然而出:一是上世纪滥觞于五四时期流行至20年代的唯美思潮。这一次唯美思潮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在文学领域主要涉及的是唯美主义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思想,以及这种艺术理念在文学创作中的结果。二是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唯美的颓废的共鸣”。这一潮流关注唯美主义者的生活实践,或是生活中的唯美情趣。唯美者的生活实践与大众审美产生了共鸣,从而引发了对唯美主义的新的思考。唯美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对其进行梳理,在历时的关照中再现对二者进行共时的审视,有助于我们真实而理性地认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回响。
  一、唯美主义思想的渊源
  唯美主义是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有着极其复杂社会历史及文化哲学渊源。在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想有着深刻的传统渊源。唯美倾向和对“纯艺术”的追求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条虽然薄弱但始终不间断的线索。早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晚期文学的诗歌中,就以初见端倪。降至近代,西班牙的贡戈拉派和意大利的马里诺派,在其创作中也无不以雕琢词藻、追求华丽形式为其艺术旨趣。到了18世纪,康德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利害的观念,莱辛、歌德、席勒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讨论。1818年法国哲学家库辛将康德的美学理念凝练成“为艺术而艺术”,为后来的唯美主义运动提供了旗帜性的口号。
  唯美主义者以崭新的姿态,在“为艺术而艺术”凝练而响亮的口号的召唤下,以醉酒般的迷狂追寻着形而上的意义。“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英国的王尔德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表述:“在这动荡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所说的圣城的地方去,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逃避世俗的选择。”(1)王尔德的这段忧叹真实的说出了艺术家内心的苦闷与追求。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唯美主义在当时和之后东西文坛上产生了几乎没有间断却又不尽相同的反响。事实上,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俄国“纯艺术诗派”中,就有着带着浓郁俄罗斯传统的唯美倾向。现当代欧美层出不穷的艺术流派中,不同的唯美主义的色彩和倾向亦处处可见。及至20世纪初的日本,更追求精致艺术表现力的唯美派不仅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成为明治末至大正初日本文坛的主流,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唯美潮流。
  二、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流变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唯美主义在中国百年间,构成了独具风貌的文学潮流,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根据唯美主义自身的源起和演变的逻辑将20世纪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如下观照:
  首先,浪漫的前奏。主要是指20世纪最初20年,唯美主义走进了五四文学革命棋手的视野,引起了中国文坛异乎寻常的热情。唯美主义在当时有相当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一股持续颇久的思潮。
  其次,趣味文学、唯美快乐主义。五四之后,新文化人迎来了一个彷徨迷茫的时代,恰恰在这个彷徨迷茫的时代。唯美颓废主义应运而生了。这期间,政治黑暗,现实腐败,使许多迷茫而又彷徨的文人纷纷涌入文学艺术的象牙之塔。当然不是所有的新文化人都彷徨,而且也并非所有的彷徨迷茫者都走上了唯美颓废之路。在迷茫中沉浸很深因此而走上唯美颓废之路的也大有人在。京派文人以周作人为中心,聚集在他周围的有俞平伯、朱自清等他们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唯美主义中精神美的思想,追求一种自由、超脱、闲适的人生和艺术境界。按自然的布局和风格的差异可以分两个群体:重情趣的唯美颓废主义;重官能的唯美颓废主义。
  再次,颓废的共鸣。在30年代,中国唯美主义思潮进入了它的鼎盛期。上海文坛的一批作家——从《狮吼社》、《绿社》到《幻社》及周围的不少作家。代表人物有邵洵美、滕固、章克标、林徽因等。邵洵美早年留学于欧洲,对唯美——颓废主义有着浓厚的兴趣。归国以极大的热情加入了滕固、章克标等人成立的狮吼社,并成了这个唯美——颓废集团的核心人物。推动了唯美——颓废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邵洵美的诗歌多以女性的身体为描写对象,通过艳丽的辞藻和诱惑性的细节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邵洵美的诗歌大部分都充满了糜烂而又浓艳的颓废气息。“艺术蜕变成了供他们宣泄生命苦闷和官能快感的尤物……理性的节制及残存的道德禁忌和高雅的精神情趣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袒露给世人的是一幅幅颓放不羁、纵情尽性的艺术狂欢者相。”(2)海派文人更多地重视感官享受,追求人生的快乐,是他们创作中呈现的共同趋向。
  对唯美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流变进行的梳理。中国对欧洲唯美主义的接受以及他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的不同的变异和影响,也是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发展使然。
  三、唯美主义在中国变异的原因
  中西方唯美主义存在于不同的土壤,来自异域的唯美主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在中国的文学园地里结出同样的果实。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独具风貌的文学潮流,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唯美主义文学观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传统诸因素的互动的结果。外来文学的影响在被接受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动机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和转化。任何跨文化的思想理论传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接受者所处的传统文化和接受者的主观意图的影响。不同时代接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时,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的不同,必然会有所选择和变异。
  1、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和理性
  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的才能》一文中写道:“传统是具有广泛的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果想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具有他完全的意义……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都常常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诗人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3)艾略特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个人的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任何个人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参与。
  通观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儒家文化自古至今,一直把握着一条至高的原则——社会整体至上为前提的实用理性原则,这条原则不仅为中国文化的自恃打好铺垫,也对历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行为意志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李泽厚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曾提出:“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现代诗学的创始者们对唯美主义的接受是有所过滤和选择的。他们接受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主义以及艺术的独立性。最初的目的是用它来反对文以载道的传统,宣传个性解放,维护艺术的尊严。
  外来的唯美主义,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以及政治文化语境的合力作用下,中国作家对美和艺术独立性超然性的强调,趋同于为人生的使命和教化的作用,是人文主义信仰在艺术领域的延伸和表现。
  2、时代背景、接受动机、个性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时代环境为唯美主义的变异提供了外在条件。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威力,而新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是一片渺茫。先行者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种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和焦灼。鲁迅先生说:“五四退潮后,‘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更分明的看见了周围无涯际的黑暗。”(4) “五四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感伤的时代。”(5)20世纪初中国的传统思想被世纪初的启蒙热浪冲得七零八落 西方各种文学思潮交替而来,此消彼长。对于渴求营养的中国知识青年,它们都不停程度的获得了回应。唯美主义思潮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接受者)都会根据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验和理解去探寻与时代主题相适应的表达方式。中国唯美主义在五四时期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抗。20世纪上半叶中国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现实的针对性:文学创作上反对旧文学。唯美主义的提出正是具有这种破除旧文学观的鲜明指向性。
  中西方对美的接受和理解,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同。唯美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姿态,生活和审美始终是相互纠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通过构造情趣的唯美之塔和官能的耽迷,以此来净化人心、美化人生、拯救社会。唯美主义艺术家们所采撷的那颗“美的结晶”殊不足道。但无论是王尔德本人在文本和人生方面所呈现的复杂性,还是对他判若如泥的评价,抑或是他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思潮所显示出来的种种悖论都表明,“美的历险”并没有终结。
  
  参考文献:
  [1]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00
  [2]盛兴军.颓废者及其信仰——邵洵美与西方“唯美主义”,上海大学学报,2004(1):45
  [3]武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79
  [4]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43
  [5]谭桂林.希望在审美相自身的回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增刊)
  [6]威廉·冈特.美的历险,肖津 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9
  
  作者简介:韩方方,女,文学硕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西诗学与文化比较。

浅谈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回响